支教日記 | 希望能成為一束光

支教日記

“三區”支教是國家一項重要的人才支持計劃,是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舉措,也是長沙展現省會擔當帶動偏遠地區教育共同發展的時代印記。

長沙市2014年至今共派出了3101名優秀教師

前往漣源、新邵、武岡、綏寧、洞口、安化、龍山、慈利、懷化、石門等16個區縣(市)支教。

在3101名教師的支教路上,老師們有太多樸素的看見,有太多成長的感悟,有太多融合的力量想與每一位關心教育的人分享。長沙教育將推出

“支教日記”系列,講述長沙教育支教人的故事。

希望能成為一束光

聽說班上的數學老師是城裡來的,在我第一次走進教室時,孩子們都整齊安靜地在教室里等待,五十多雙眼睛向我看來,我看到了好奇和探尋。我也微笑地看着他們,在這溫暖的對視中我們開始了高中數學的學習。

孩子們是包容的。所教百來個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隨着社會關注度上升,留守兒童這個名詞有了更多的含義,孤獨、落後、貧困這些詞語讓這個群體開始有了其他色彩。一年的相處,我發現生活讓這裡的孩子特別懂事,他們不會抱怨爸媽外出打工,因為只有出去才能掙錢,他們有着比同齡兒童對父母更深的理解與包容。他們同樣天真、可愛、機靈,唯一的不同就是缺少父母的陪伴。

孩子們知識的園圃是貧瘠的,但他們的情感是豐厚的。學校雖然有圖書閱覽室,但是供學生看的圖書少之又少。這裡的學生特點是學習基礎和學習習慣都不是很好,全縣中考排名前1000名寥寥無幾,但卻都很熱愛讀書,對知識的渴望超出了我的想象。生活中,孩子們禮貌、勤勞,見到老師就行禮問好、總是將校園和教室打掃得乾乾淨淨。最感動我的一個細節是,每天上下課他們都用最大的聲音向我喊出“老師好,老師再見”,雖然我的耳朵經常被高分貝音量震得嗡嗡響,但沐浴在學生的愛里很幸福。

支教的這段時間,我試着從教師的角度去觀察學生,也堅持從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學生。慢慢我發現,很多人眼中和口中對學習毫不上心的“差生”,其實只是一群感受不到別人的期待,同時對自己失去信心的孩子。從這一年支教中我體會到:作為教師,我們不但不應該把這些孩子放在一邊,反而更應該努力幫助他們重新找回自己擁有的可能性。人生不是只有一條大路能通往成功的終點,每個人理解的成功、奮鬥的目標也不盡相同,每一位學生都有優點和才能,我們應該做的,是幫助他們找到它。

有一天,我從邵陽北站坐摩的去新邵二中,摩的師傅了解我的情況後說:“你們來倒是很好,只是你們走了以後孩子們又會變成原樣。”這句話真的對我造成了一個不小的衝擊,使我陷入了迷茫。是啊,我們來到這裡短暫的一年,能夠給他們帶來什麼呢?這個念頭在我心中盤旋了很久揮之不去。就在這個時候,一位支教老師的話使我豁然開朗,她說:“也許我們並不能給他們帶來多少的東西、講多少課,但只要我們的哪一句話或是哪一個動作給他們的心靈帶來了一點點啟發,或者能在學校的學科建設或青年老師的培養上體現我們的價值,我們也算做好了。”

陳志廣老師輔導青年教師磨課。

於是我主動提出把學校數學組幾個年輕的老師培養出來。我要求他們每周來聽我的課,加入自己的想法後再在自己班上上課。同時我也會經常聽他們的課,幫助他們磨課,同時提出加強集體備課的做法。學校年輕老師成長很快,其中周萬民老師在縣現場說課比賽中獲一等獎,鄧雲老師在學校青年教師教學比武中獲理科組一等獎。

回想支教生活,記憶里中除了和青年教師們探討學科教學時的激情,更多的還是孩子們帶給我的感動和溫暖。孩子們的單純善良讓我們感動,他們的積極努力讓我們欣慰。這其實是一個雙向點亮的過程。就像歌詞里唱到的:“某一刻,你的光照亮了我。”某一刻,孩子們的光照亮了我們,也希望我們的光,也曾在哪一刻照亮他們。也許這就是支教的意義了吧。

【作者簡介】

陳志廣,長沙市實驗中學數學高級教師,2019-2020年度在新邵二中支教。支教期間在教育脫貧攻堅中做出重大貢獻,被給予“記功”獎勵。

內容來源:掌上長沙

總編輯丨周振飛

校 對丨曉 白

編 輯丨小 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