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5萬人報考強基,北大、中大、清華排名前三,4年強基報考透析

2020年國家教育部開啟“強基計劃”招生模式,停止“自主招生”模式,新一輪招生改革揭開了大幕。

在2020年至2023年的四年間,“強基計劃”招生都發生了哪些變化呢,請看我們的詳細梳理和分析。

一、“強基計劃”招生院校陣容有所擴大

2022年2月,國家教育部公布了《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取消了世界一流大學a類高校和世界一流大學b類高校的劃分,為湖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東北大學加入“強基計劃”招生試點奠定了基礎。

2022年,東北大學、湖南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加入“強基計劃”招生試點,“強基計劃”試點高校第一次擴容,擴容高校雖然僅有3所,但是佔比卻達到了8.33%。

在“強基計劃”實施的進程中,一度傳聞中國科學院大學也將加入“強基計劃”招生陣營,但最終沒有出現這一坊間傳聞。

不過,中國科學院大學加入“強基計劃”招生雖然有困難,但是,中國科學院大學“小而精”的辦學模式不會出現變化。以綜合評價作為招生的主要形式,仍然是中國科學院大學招生的主流形式。

二、“強基計劃”招生報考人數曾經歷“斷崖式”下降

2020年“強基計劃招生元年”,全國報考“強基計劃”的人數就突破百萬,達到13333639人。中山大學以77981人獲得報考人數“冠軍”。

2021年“強基計劃”報考人數更是達到了空前的1873278人,兩年中增加了539639人,增長率達到了40.46%。這是“強基計劃”招生最“紅火”的一年,華中科技大學以95467人,獲得報考人數“榜首”。

2022年“強基計劃”報考遭到“倒春寒”,全國36所高校報考人數急劇下降到864917人。減少了1008361人,下降幅度達到了53.83%。

這說明,“強基計劃”經歷了“斷崖式下降”,就像坐上的“過山車”。這一年,北京大學以44832人的報名規模,奪得了“強基計劃”報考的“標王”。“強基計劃”向著他應該有的發展方式,逐漸走向理性。

2023年“強基計劃”報考人數有所“回暖”,達到了880571人,小幅上升了15654人,增長率為1.81%。北京大學繼續以42553人,獲得了報考“狀元”。不過,2023年北京大學報考人數下降了2279人。

三、2020—2023年“強基計劃”報考倒數高校的變化

2020年“強基計劃”招生元年,當年國防科技大學(13454人)、電子科技大學(11594人)和中央民族大學(10656人),排名倒數後三位。但是,報考人數均超過了10000人,以上三所高校可以說“雖敗猶榮”。

2021年,中國農業大學(23258人)、國防科技大學(18080人)和中央民族大學(14645人)等三所高校排名靠後。報考人數最少也有14645人,可見當年“強基計劃”魅力無限。

2022年“強基計劃”報考,由於東北大學、湖南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加入,後三名發生了較大變化。中央民族大學(8617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8235人)和中國海洋大學(7478人)等三所高校“不幸墊底”。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第一年進入“強基計劃”招生,就排名靠後,果真是非常意外。反映出某些高校的辦學模式、辦學性質和主要專業,對考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而且,報名人數均“跌破”10000人的規模,令人沮喪。

2023年,中央民族大學(8771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7965人)和中國海洋大學(7809人)等三校成為“守門員”。

通算下來,中央民族大學有4次“墊底”,國防科技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各有2次“榜上有名”。中國農業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各有一次排名後三位。

四、四年報考總人數排名,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和清華大學位居前三位

在2020年到2023年的四年中,北京大學“強基計劃”報考總人數達到236216人,平均每年達到59054人,顯示了北京大學在家長們、考生們心目中的應有魅力。

中山大學令人意外地排名第二位,總報名人數達到了224243人,平均每年有56061人報考。中山大學在2020年“強基元年”有77981人報考,報考人數分別列第1、第8、第6和第4位,由此可理解中山大學“表現突出”的原因了。

清華大學以221216人排名第三位,平均每年有55304人報考,排名有點令人意外。浙江大學以213042人排名第四位,平均每年報名人數有53261人,對家長、考生有着“天然的親和力”。

南京大學以206745人排名第五位,平均每年有51686人報考,南京大學的影響力和親和度,由此可見一斑。

四川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山東大學分別排名第六至十位,報名總人數超過20萬的,共有6所高校,佔比15.39%。

“強基計劃”報考總人數超過10萬人的,共有27所高校,佔比69.23%。

五、“強基計劃”四年報名總人數列後五位的高校盤點

國防科技大學(50100人)、中央民族大學(42689人)、東北大學(24418人,僅2年)、湖南大學(18397人,僅2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16200人,僅2年),位居後五位。

共有4952405人報考“強基計劃”,相當於一年高考報名人數的40%左右。這個數據是令人震撼的。

六、“強基計劃”四年中報考降幅最大的高校盤點

在“強基計劃”招手實施的四年時間裡,降幅最大的是華中科技大學,最高年份與最低年份相差了67402人,排名“強基計劃”“過山車”第一位,令人驚訝。

復旦大學也表現令人無語,最大降幅是50718人,排名第二位。南京大學排名第三位,最大降幅達到了50589人。浙江大學排名第四位,最大降幅為47716人,也是比較意外的變化。廈門大學以46841人,排名第五位。

下降幅度最小的是湖南大學,僅有33人,排名第一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最大變化僅有270人,排名第二位。東北大學最大降幅是3006人,排名第三位。中央民族大學是6028人,排名第四位。西北工業大學為7660人,排名第五位。

看來,“強基計劃”要使網友們、教師們、家長們和考生們接受,還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要走。

說到這裡,網友們、家長們、考生們一定會問,“強基計劃”招生考試報名,怎麼會出現如此劇烈的變化,其原因到底有哪些呢,其實原因說起來也很簡單。

首先,是人們對“強基計劃”招生方式及其專業的認知程度不同。

作為基礎學科,很多家長和考生只理解為今後就業比較難,專業“冷門”,這種世俗的觀念一直對“強基計劃”招生影響巨大。

其次,“強基計劃”招生總計劃很少。

全國39所985工程大學,“強基計劃”總招生規模也只有6100多人。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強基計劃”招生總計劃也各自只有30個。

具體招生計劃分配到省、市、自治區已經是極少數,考生們對此沒有“考上的把握”,報考的積極性也自然就會下降了。

​再次,部分高校增加“熱門”專業,對招生有一定的影響。

2022年,東北大學增設了自動化專業,西北工業大學新增航空航天類專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增飛行器動力控制專業,北京理工大學新增智能無人控制系統技術專業,對考生“強基計劃”報考的院校選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023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新增了複合材料與工程(航天材料類)、飛行器製造工程(航天機械類)、材料科學與工程(航天材料類)等專業,“立竿見影”,報考人數從2022年的19046人,迅速飆升到28841人,增加了9795人,成為2023年“強基計劃”報考人數增長第一校。

第四,“強基計劃”招生試點高校,普遍實行導師制、小班化、國際化教學,本研貫通銜接培養等方案,一度影響了大家對“強基”招生的興趣

2023年“強基計劃”招生“回暖”,與上述政策的調整,有着密切的關係,這是毋庸置疑的。

總的來看,“強基計劃”招生選拔的是有學科情懷的人,有定力的人,有高素質的拔尖人才。培養的,也是在基礎學科上有造詣的大師級人物,唯有耐得住寂寞的高層次人才,才是“強基計劃”最適合的人選。

如果想一夜暴富,請儘早“強基計劃”這條充滿坎坷而又充滿希望之路,家長們和學子們在選擇“強基計劃”之時,就應該想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