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柯稱
通訊員 高晴
“用興趣驅動學習,她讓課堂千變萬化;用專業提升效率,她讓學生遠離題海。三十分鐘,是她布置作業的上限;三十春秋,是她杏壇耕耘的芳華。”這是2022“尋訪荊楚好老師”活動頒獎儀式上,組委會給武漢市卓刀泉中學英語教師張春暉的頒獎詞。
張春暉老師把水果帶上講台
張春暉執教生涯中一直努力探索“減負增效”並取得顯著成效,她能夠當選“荊楚好老師”,是整個卓刀泉中學切實推進“雙減”要求落地見效,全面重構教育生態,建立五育融合高質量教育體系的一個縮影。極目新聞記者了解到,卓刀泉中學為突破“減負增質”難點,一年來推出了系列管理舉措,以高效管理促高效教育。
完善制度建設
構築長效機制
“落實‘雙減’首先要深刻領會‘雙減’工作的重要性,每一個教師都要從自身做起,克服教育功利化、短視化,從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卓刀泉中學校長柳水平說,該校2021年秋季開學就立即召開了“雙減”重點工作部署會,統一思想。
學校教導處、政教處聯合出台了《“雙減”工作計劃》《“分層作業”設計方案》《課後服務工作方案》《課後服務調查問卷》等細則,學校與各學科備課組長簽訂《“雙減”工作目標責任書》,與全體教師簽訂“雙減”落實承諾書。通過創新管理妥善解決“雙減”背景下教師“減負增質”和獎勵激勵問題,為學生減負、為教師減壓、為家長排憂。
師生進行拓展遊戲
對於教師日常工作,學校提出了“四項制度”:
作業研備制度。要求所有中考學科作業必須經過備課組集體研究後布置。每周集智教研活動研備下周教學內容,預設作業內容和總量,反饋總結上一周作業完成情況,及時避免作業過多或過少和機械無效作業情況。
分層作業布置制度。規定學生課後作業分為“基礎性作業”“拓展性作業”“挑戰性作業”三個層級,基礎性作業所有學生完成,個性化作業可根據學生學習基礎和學情情況完成。
作業公示制度。各科課後作業由班主任統一匯總後在班級教室醒目位置進行公示,公示中標明各科作業預計完成時間。
作業反饋制度。建立年級主任對年級班級作業監管制度,各備課組每周上報教導處作業布置情況,教導處每月隨機抽查方式對作業量、作業難度和批改情況進行全流程指導檢查和考核。
同時所有老師也會自覺做到“五個禁止”:禁止超量布置作業;禁止要求家長批改作業;禁止要求學生自批自改作業;禁止作業只布置不批改;禁止引導家長購買教輔作業。
聚焦作業設計
突破提效難題
卓刀泉中學在實踐中發現,分層作業是“減負增質”的“牛鼻子”,通過分層作業設計着力解決“如何做到少、精、准、活、趣、效”的難題。
首先是設計分層,從單一走向多元。該校以各備課組為單位,作業設計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和可持續發展需求,將作業分為“基礎性作業”“拓展性作業”“挑戰性作業”三個層級,以“最近發展區”為基點,從數量、難度、完成方式、完成時間四個維度分層設計作業,尊重差異,為學生提供多樣化選擇。以“課中助學作業”“周期綜合作業”“單元整合作業”“學科融合作業”“實踐創新作業”為框架,創新內容,輔以社團活動,實現減單一書寫、增動手時間;減作業難度,增作業樂趣;減單一重複,增多元拓展。
學生討論“拓展性作業”
第二是拓寬思路,從封閉走向開放。作業設計倡導學科融合,將多學科知識滲透串聯,設計整合性項目式作業。注重學段銜接,根據難、中、易段同一類型題目的不同要求,形成序列化作業體系。實現形式開放,倡導情境性作業設計,基於生活、探究、應用、衝突、生成等情況,採用聽、說、讀、寫、唱、演、畫等形式,增強作業趣味性。
三是統籌管理,從班級走向年級。學校教導處成立作業設計中心,建立作業資源庫,實行“年級+班級”,“統一+靈活”的作業周練共享模式。各學科作業設計都經歷“個人研備—集體整合—個性實施—反思精鍊—收集入庫”五大流程。在作業的循環反覆使用中,教師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更新、改編、充實作業題庫,成為年級資源共享庫。
學生在信息化教室上課
四是優化技術,從傳統走向現代。學校充分利用信息化軟硬件基礎設施,依託“課堂教育雲平台”,利用信息技術優化作業管理,科學設計和布置作業。利用“墨水屏”人工智能校本作業本 ,實現分層、個性化作業布置和評講,做到精準到班、精準到人。同時,學校與智學網平台合作,做好教師教學過程、學生學習過程性數據和全要素數據採集,基於大數據分析、學生能力係數和作業完成時間推送個性化作業,在實現精準的基礎上控制好作業總量,並完善作業結果運用,綜合發揮評價導向、鑒定、診斷、調控和改進作用。
聚焦課堂教學
提高育人質量
對於日常教學,卓刀泉中學提出了“五育融合”視域下的自導式課堂改革,紮實開展提高教育質量的“雙減”行動。
在卓刀泉中學的課堂上,老師提問多、學生互動多,老舊知識少,重複練習少。學校推崇基於為理解而教的教學設計,將教學研究直接指向核心素養,以備課組集智教研為推手,研究大單元設計和大單元教學;研究真實情境下的深度學習;研究以問題解決的進階評測。圍繞真實性情境,從“知識獲取”走向“知識的應用”。以項目式學習,體驗式學習和情境化學習為抓手,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每個月學校會融合三個年級一個大學科組進行一次大教研活動,以精品課例研究為突破口,推動學科組課堂新模式探討。
老師在上示範課
“雙減”不斷深化,教師能力也要不斷提升。該校聚焦課題研究,賦能教師發展。以“作業優化設計項目”為主題,充分調動教師個人參與各學科作業優化設計研究,鼓勵教師團隊跨學科融合共同研討、探索實踐,集聚智慧謀劃。2021年,語文《“隨課小文”練習設計的實踐與研究》、英語《“雙減”背景下初中英語分層作業設計與實施的研究》、物理《“雙減”政策下初中物理個性化分層作業設計與實施》、歷史《歷史回歸中考後特色作業的創設研究》四個學科區個人課題結題,2022年,物理《初中物理雙減個性化分冊訓練策略與研究》市級個人課題申報成功;《基於跨學科素養培養的項目式學習策略與研究》省級集體課題正在申報。
該校還通過督導檢查追蹤課堂質量。根據《“雙減”背景下學校常規管理督查和工作實施方案》《教學改革課堂標準》,以課堂教學為核心,各備課組設立首席教師及蹲點領導,對備課、上課、聽課、作業設計與批改,考試管理等全面督查,“學校、教導處、備課組”三級督查機制,質量追蹤常態化,更有利於減負提質。
(學校供圖)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