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最公平的,因為任何人一天都只能擁有24個小時。但即便是同樣的時間長度,人們也能過出完全不同的效果。
有的同學學習效率極高,每天早早完成學習任務,不但有空放鬆休息,學習成績還始終名列前茅。
而有的同學看似非常努力,天天熬更守夜,進步卻十分緩慢,長此以往,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都會受到打擊。
其實很多同學並不是學不好,而是學習的方法不對,調整一下時間安排和學習方法,就有可能取得很大的進步。今天卓老師專門為大家總結了高效學習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關注我並私信我領福利
免費做專業傾向測試~
↓↓↓
01
學習準備
+
環境準備
每天學習的地點最好是固定的,不要經常變換場所。固定的地點能給我們積極的心理暗示,在這個我們已經適應的場景下,我們能更快進入學習狀態。
桌面盡量保持整潔,把無關學習的東西都放到夠不到的地方。這樣做是為了給“開小差”製造空間障礙,當手機和零食不在我們唾手可得的範圍,我們漸漸也就不會經常想到它們了。
+
心理準備
提前制定今日學習計劃,給自己正向鼓勵。制定計劃不但不會浪費時間,反而是在幫我們節省時間。當我們羅列出今天必須完成的事項,將事件按照優先級進行排序,我們接下來該做什麼就瞭然於心了,這種確定性的感覺能夠幫助我們更快進入下一個任務,降低拖延的可能性,而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又會給我們正向反饋,形成良性循環。
02
自習的時間安排
晚自習是學生消化當天內容的黃金時間,合理的規劃能讓我們事半功倍。我們比較推薦將晚自習分成四個部分:復盤-練習-預習-總結計劃。
+
知識復盤
自習時間不要忙着做作業,先抽出一小部分時間對今天學到的內容進行梳理,梳理的內容包括:
①快速過一遍白天老師講解的教材內容。理科學科重點關註定義、概念和例題等,已弄懂的部分可略過,生疏或不理解的部分要着重思考;
②整理課堂筆記。聽課時切忌因追求完美的筆記,而錯過了老師的講解。如果無法兼顧,首選課堂聽講,利用自習時間梳理、補充筆記內容,讓筆記更加完善。整理筆記的過程也是一個知識內化的過程,相當於又複習鞏固了一遍;
③消除疑問。通過前面的梳理工作,你可能會發現一些沒有弄懂的知識點,這時候有條件的可以請教老師同學,沒有條件求證的,就先記錄下來,等合適的時間再請教老師或同學。
+
練習與應用
接下來就是知識的應用了,其實也就是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堂作業。做作業的順序其實也講策略的,在白天就可以利用碎片時間完成一些簡單的功課,比如抄寫、整理型的任務。在晚自習時間,可以參考如下時間安排:
①先做不擅長的科目。很多同學都會選擇先易後難,這有一定好處,但高中的課業壓力是非常大的,如果先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對自己來說簡單的科目上,做到不擅長的科目時,整個人已經疲憊了,效率低不說,心情也會變得低落。要想攻克相對較弱的科目,就要在精力最好時去學,先苦後甜,後面的功課也會越做越輕鬆。
②不要在一道題上死磕。遇到不會做的題目,很有可能是因為基礎知識不牢靠,可以返回到教材或筆記,去查找問題出在哪裡。如果一時解決不了,就把問題留着記錄下來,有空時再去請教他人,不要在一道題目上耗費太多的時間,時間寶貴就更要懂得取捨。
③合理安排做題節奏,識記性的作業和推算性的作業交叉進行。這樣做是為了讓自己“換換腦子”,讓大腦保持較好的活力。先做需要大量動腦的功課,再安排較為輕鬆的功課,這樣的做題節奏能起到勞逸結合的作用。
+
預習
做作業通常就已佔據學生們大量的時間,很多同學都沒有時間預習,或者根本不重視預習。其實預習不一定需要很多時間,我們要先弄懂預習的目的。
預習不是要我們完整自學第二天的內容,而是要我們提前了解知識點,因為帶着問題去聽課,學習的效果更佳。預習階段,我們主要做如下工作:
①讀教材,做標記。瀏覽教材,對第二天要學的內容形成大概印象,把你認為的難點標記下來,課堂上着重聽;
②學有餘力的話,提前做習題。對於學有餘力的同學,還可以提前做一做課後練習,這樣更容易檢測出自己是否理解清晰,對沒有弄懂的難點做好標記,第二天着重聽。
+
總結規劃
這一部分也不需要佔用太多時間,只需要抽出10分鐘左右,回顧和思考以下問題:
①今天完成了哪些任務?學了哪些知識?解決了哪些困惑?還有哪些問題有待求證?
②計劃明天的學習任務,對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進行簡單規劃,為第二天的學習做指引。
注意,做規劃時不宜把時間排得太滿,要給“意料之外”留一些空間,否則一旦計劃被打亂,就很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從而難以堅持下去。
03
如何高效學習
①重點在“記”,不在“背”
很多人背課文是靠反覆誦讀形成記憶,這是一種機械型複述,在短時間內有效,但不利於形成長期記憶。要形成長期的記憶,就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精加工”,何為精加工呢?我們接着往下看。
②複述,幫助知識內化
我們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點,於我們而言是陌生的邏輯系統、語言系統,我們要用自己的語言將它表述出來,才更容易轉化成我們自己的知識。這就是一個對知識精加工的過程。
俗話說,教學相長,其實也是這個道理。老師講課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精細複述的過程,所以老師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加通透,記憶也更加深刻。
在英語學習時,單詞的聯想記憶法,也是用的這個原理。我們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聯繫新學到的單詞,加速知識的內化。
③利用知識導圖,讓知識結構化
如果只盲目學習當天的知識內容,很容易陷入“點式”思維的誤區,知識點對於你來說是零散的點,很片面,也容易被遺忘。
如何讓知識連成線,形成面,成為結構化的知識體系呢?這就需要運用到思維導圖了。
每本書籍的目錄其實就是一個最為原始的思維導圖,知識點與知識點的聯繫與層級,在目錄上都有所體現。
我們在目錄的基礎上,將思維導圖進行細化,列出每節課的重點問題,以及每節課要達到的目標和要解決的問題,我們就有了每節課的主題,這樣就可以帶着更清晰的目的去學習了。
等完成一個大章節的學習,你會發現原來每一小節的知識點都是有關聯的,思維導圖可以幫你理清這些知識的邏輯關係,從而讓散亂的知識聯結起來形成體系,不僅更加有利於記憶,也能讓知識真正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達成融會貫通的結果。
④記少不記多
如果記憶一系列知識點,有很多詮釋性的句子,彼此補充、互相解釋,那麼選取最核心的那句話進行記憶(不一定是一句話,兩三句都可以),剩下的暫時捨棄,即使它們補充了許多細節,但只記核心句即可。這時候要有取捨的勇氣和決心。
記“少”的目的是為了記住更多,並不是讓你真的捨棄。在後續的複習中,再逐漸擴展,直到記住整個知識體系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