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被罰抄經歷的求學生涯,是不完美的。
在每個人的求學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會有被老師罰抄的經歷,這被認為是老師行使權利、讓學生吸取教訓的有效途徑之一。多數情況下,家長對此也表示理解,但罰抄多少才合適,每個家長的接受程度都不一樣。
比如說,這位家長的心情就特別不爽,她家孩子在數學考試中,做錯了一道數學題,老師認為他是犯了不應該犯的低級錯誤,於是就罰他把這套錯題及解法罰抄一百遍。
孩子放學回家後,就一直在做老師的罰抄作業,做了好久才完成,寫得手都疼了。
這位家長看到了特別心疼,質疑老師的做法:數學題做錯了,不應該是找些同類型的題目來練嗎?考試又不會考原題。再說,罰抄100遍是不是已經違反規定了呢?
從這位家長曬出來的照片可以看出,她孩子的罰抄作業,寫了密密麻麻的一大頁作業本,工程量着實不小。同時題目本身也確實簡單,就是一道除法題“ 5/8÷8/5”。
這樣的題目,只要稍微認真一點,就不至於做錯,難怪老師會生氣,要給他一點“教訓”。
此事引起了網友們的討論,支持和反對的都有。
支持老師做法的一方認為,一次罰到位才能讓孩子“長記性”,自己當年就是從這麼過來的,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家長也太“巨嬰”了。
反對老師做法的一方認為,學生一犯錯誤就罰抄,是把學生當成了機器,會打擊他們對相關學科的學習興趣,見到任課老師都會發怵,是老師無能的一種表現。
該如何看待老師罰抄的做法呢?罰抄到底有沒有必要?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在學習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難免都有犯錯的時候,並且像馬虎大意這樣的毛病,看似無關緊要,實際上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是非常致命的,小則影響學習成績,大則影響以後的工作和事業,而且受影響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會拖累別人。因此,老師在適當的時候,給學生下“猛葯”,讓學生“長記性”,可以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讓學生以後有所收斂,做題時更仔細認真一些。
但凡事過猶不及,懲罰雖然有訓誡的效果,但也要有個度,懲罰的力度過了頭,反而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產生厭學心理。並且現在孩子們的學習壓力都非常大,各科老師都布置了很多作業,如果沒有處理好罰抄跟其他老師布置的作業任務的配合程度、如果每個科目的老師都採用這樣的方式來讓學生“長記性”的話,無形中就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得不償失。
總的來說,在學生犯錯誤時適當地實施懲戒手段,讓學生“長記性”,既是老師的職業權利,也是教學中的一種必要手段,但一定要有個度,而這個“度”的拿捏是否恰當,則反映了一名教師優秀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