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文《小蝸牛》竟然把作者都搞錯了,原因何在?

目前全國使用的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的最後一課,是一篇名叫《小蝸牛》的童話。全文如下:


蝸牛一家住在小樹林的旁邊。


春天來了,蝸牛媽媽對小蝸牛說:“孩子,到小樹林里去玩吧,小樹發芽了。”


小蝸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來。它說:“媽媽,小樹長滿了葉子,碧綠碧綠的,地上還長着許多草莓呢。”


蝸牛媽媽說:“哦,已經是夏天了!快去摘幾顆草莓回來。”


小蝸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來。它說:“媽媽,草莓沒有了,地上長着蘑菇,樹葉全變黃了。”


蝸牛媽媽說:“哦,已經是秋天了!快去采幾個蘑菇回來。”


小蝸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來。它說:“媽媽,蘑菇沒有了,地上蓋着雪,樹葉全掉了。”


蝸牛媽媽說:“哦,已經是冬天了!你就待在家裡過冬吧。”

這篇課文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地方,這就是這篇課文,是小學生在課本上接觸到的第一篇外國童話。


在課本上,標明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俄羅斯的巴烏姆美莉。

筆者覺得很奇怪,這個作者是一個什麼樣的俄羅斯人,怎麼從沒有聽說?


進入教育流程的小學生,在課本上第一次接觸到的一個外國人的作品,肯定是大有來歷,按照小學教材的編選原則“文質俱美”的標準,這樣的一篇文章,應該是經得起考驗的名家名篇。


但這個名叫巴烏姆美莉的俄羅斯作家,從來沒有聽說啊。


於是,筆者好奇地進行了一番刨根究底的追問。


這篇外國童話的譯者是陳瑋君、牟正秋,那麼就從譯者這個切入點,尋訪這篇童話譯文的來龍去脈吧。


先查第一譯者陳瑋君。其實這是一個作品相當多的民間文學作家。

陳瑋君生活照

筆者在網上找到了一段陳瑋君的履歷介紹 :


——陳瑋君,1922年12月18日出生於江蘇泗陽,在當地讀完小學、中學,1947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文學院。曾在溫州中學、溫州師範學校等教書。1956年調杭州,曾任《東海》文學月刊編輯,“文革”中下放工廠勞動,先後在浙江省藝術學校、浙江省民間文學研究會、浙江省文聯工作,曾任浙江省民間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故事學會顧問等職。1980年9月退休。


溫州期間,陳瑋君深入農村,搜集了大量流傳於民間的傳說故事素材。他發表的第一篇民間故事,是描寫溫州的《五馬街》;創作的第一部章回體小說,便是流傳於浙南的《高機與吳三春》,第三版修撰後取名為《甌江怨》,此作品獲得好評。他還扶植了一批溫州民間文學工作者,在中國民間文學、兒童文學界是位很有影響的老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長壽草》、《龍王公主》、《金魚郎》、《神郎與彩姑》、《高機與吳三春》、《甌江怨》、《西湖民間故事》、《畲族民間故事》、《天台山遇仙記》、《桃花水母》、《王羲之的傳說》、《濟公外傳》、《西施》、《桃花西施》、《白娘子》、《廟亭傳說》等,與人合譯的有《世界童話集》、《狗為什麼恨貓》、《谷暖奇遇記》、《成年人的童話》等。


1979年,他的《龍王公主》獲文化部等國家八部委舉辦的1954~1979全國第二屆文藝作品評獎大賽二等獎。作為浙江代表,這一年他赴北京參加了全國第四屆文代會。1997年他以《西施》一書榮獲浙江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第二屆浙江魯迅文學藝術獎。2001年12月,獲浙江省文聯為本省有特殊貢獻的老文藝家頒發的純金質獎牌等獎項。2002年2月,又被授予“浙江省20位有突出貢獻的老文學藝術家”的稱號。2005年4月28日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83歲。——


查詢陳瑋君的創作年表,他在1988年,曾經出版過一本譯著,名叫《成年人童話》,作者註明是蘇聯作家拉希莉·巴烏姆芙莉。

注意一下,這本書的作者名字是:巴烏姆芙莉。與現行的小學課本里的譯名“巴烏姆美莉”有着一字之差。

在《成年人童話》中,收有日後成為小學一年級課文《小蝸牛》的本真面貌的一篇童話。


這個童話的名字叫:《永遠看不見春天的小蝸牛》。

全文如下:


事情發生在春天,蝸牛對女兒說:


“你到黑色的小灌木那兒逛逛去吧,那小樹下的雪花可大啦!去嘗嘗那樹上春葉的滋味,春葉的味道可好哩!”


小蝸牛聽說,就爬了去,爬了好久好久,回來說道:


“小灌木不是黑色的,是綠色的哩!樹下長的不是雪花,而是草莓呵!”


“哎喲喲,已經是夏天啦!”母親高興起來說,“那你就到綠色的小灌木那兒逛逛去吧,那小樹下長着草莓,去嘗嘗那樹上夏葉的滋味,夏葉的味道可好哩!”


小蝸牛聽說,就爬了過去,爬了好久好久;回來說道:“小灌木不是綠色的,是黃色的哩!樹下長的不是草莓,而是小蘑菇呵!”


“哎喲喲,已經是秋天啦!”母親驚奇地說,“那你就到黃色的小灌木那兒逛逛去吧,那小樹下長着小蘑菇,去嘗嘗那樹上秋葉的滋味,秋葉的味道可好哩!”


小蝸牛聽說,就爬了過去,爬了好久好久,回來以後,害怕地說:“小灌木不是黃色的,是白色的哩!樹下長的不是小蘑菇,儘是些兔子的腳印呵!”


“要是這樣,”母親嘆口氣道,“那你就某在家裡吧,是冬天啦,那兒還有什麼可逛的呢?到春天再去吧!”


比較一下,原文里還是帶有明顯的諷刺意味,諷刺了小蝸牛的爬行速度,趕不上季節的變化。


可以說,原作隱藏着可以任意言說與圖解的是非意圖,以白描的手法,展示了緩慢的爬行生命,即使再努力,也無法趕上發展的節奏。

它的深意,能觸及到更多的是社會層面,遠不是一個童話那樣簡單地講述一個讓孩童能夠接受的道理。


這樣的課文,對於一年級兒童來說,最終的浮表的印象,就是講述了一個簡單的生物現象,也就是小蝸牛的緩慢爬行速度。


因此,這篇課文,也被作為一篇科普童話來對待。


但對照《成年人童話》的整體氛圍,這位蘇聯女作家的創作用意,並沒有什麼科普的動機,而更多地寄予着對社會、人生、人性的深刻認知。


這也導致了《小蝸牛》的內涵解釋變得撲朔迷離。


它究竟表達了什麼?


在各種教案的分析中,也是各執一詞,沒有定論。

但有一點,《成年人童話》這本書提供了小學一年級課文的出處,在這本書里,它的作者譯名為:巴烏姆芙莉。


而到了一年級語文課本里,這篇課文譯者變成了“巴烏姆美莉”。


原譯名與小學課本里的譯名之別,就是其中的“芙”變成了“美”。


這究竟是不同的俄文名字音譯,還是“芙”與“美”的字形相同而形成的傳抄失誤?


不得而知。


隨着蘇聯的解體,中國對俄蘇文學的興趣明顯下跌。


巴烏姆芙莉在蘇聯文學史中,少有介紹。只知道她是一個女詩人與兒童作家。但生卒年不詳。

在《世界寓言史》(吳秋林著,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 , 1994年版)中,曾經在第十二章“俄蘇寓言”第五節“二十世紀蘇聯寓言與米哈爾科夫寓言”中,一筆帶過地提到這位作品收入中國教科書的蘇聯作家:


——米哈爾科夫寓言之後的近年,蘇聯還有一些寓言作家、作品,其中巴烏姆沃莉的寓言值得一提。他的作品很有特色,較突出的有《皺紋》、《無頭獸》、《紅辣椒和西瓜》、《拾到的東西》、《半狼半羊》、《橙子和蘋果》等等。——

這裡的譯名用的是“巴烏姆沃莉”。


不管怎麼說,目前小學一年級的課文《小蝸牛》既然選自同一譯者翻譯的俄蘇作家的在中國最早出版的作品集《成年人童話》,那麼,註明的作者的姓名,也應該原封不動地搬移原書中採用的譯名。


現在將原書的作者譯名“巴烏姆芙莉”換成了一字之差的“巴烏姆美莉”,唯一的可能,是因為“芙”與“美”字形相似,由傳抄產生了錯誤。


這就是湖南的一本文學雜誌《芙蓉》,在最初投放到市場上的時候,被讀者誤認為《美容》一樣。

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的最後一課,也重複了這樣的不求甚解的“以訛傳訛”。


這帶來了更大的問題是,用小學課本里標明的譯名“巴烏姆美莉”去查找作者信息,找不到任何的蛛絲馬跡。


只有用“巴烏姆芙莉”,或者用“巴烏姆沃莉”的名字去查找,才能觸摸到這位前蘇聯、後屬於俄羅斯的女性作家的微量信息。

小學課本里的譯名“巴烏姆美莉”,只有在小學課本與相關的教案及研究文論里,才內循環式地大面積出現。


也就是說,小學課本及課文的相關體系,才共同地默認有着這麼一個名叫的“巴烏姆美莉”的俄羅斯作家。

而試圖到校園之外的文學史與書籍中尋找“巴烏姆美莉”,只是一片空白。


而在小學語文課本的體系里,並沒有任何的關於“巴烏姆美莉”的身份與來歷的介紹。


“巴烏姆美莉”就這麼貿然地出現在小學語文課本一年級的最後一課中,不知來歷,不知她的寫作特點,不知她的創作用意,最終導致的是《小蝸牛》這篇文章的解讀困惑猶如迷障一樣,覆蓋在一年級語文上冊的教科書上。

因為實際上,這篇童話究竟表達了一種什麼用意,只有結合作者的整體創作風格,才能感知到她的童話背後蘊含著的深刻的諷刺與針砭意味。


在作者的整體的創作語境里,《小蝸牛》的背後,其實諷刺了緩慢的發展速度,所帶來的永遠落後於時代的尷尬。


對照今天的俄烏戰局,我們或許能夠更深刻地感知到這位前蘇聯的女作者潛伏在一篇別有深意的童話作品中的同頻共振時代困窘的超前預感。

慢速度,就要落後於季節,被時代拋棄。

相關鏈接:

4年級小學語文教材的奇葩作業:讓學生把家想象成一個“動物園”

4年級課文《蝴蝶的家》寫於近百年前,能入選教材與一個理念有關

小學課文《秋天》來源考證,插圖畫不對題,莫言《紅高粱》引用

小學課文《花的學校》受質疑,宣揚厭學情緒,意象不雅

小學課文《童年的發現》怪事:連作者都未搞清,內容更是莫衷一是

部編本小學課文《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斷章取義,越讀越糊塗

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選用日本自殺女詩人的童謠,真的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