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訊」我院“社會實踐先進單位”稱號蟬聯六年

【喜訊】我院“社會實踐先進單位”稱號蟬聯六年!

青春鄉行赴盛夏,砥礪奮進二十大

2022年9月29日下午,廣州中醫藥大學2022年社會實踐工作總結會在我校大學城校區辦公樓201召開,會議由學校團委范春書記主持,學校黨委辦公室、黨委宣傳部、學生工作部、教務處、研究生院等職能部門負責人,各二級學院分管學生工作領導,團委委員及各二級學院團委書記等蒞臨會議現場。我院黨委副書記章遐義、團委書記葉升鑑、學生團委書記池思曉作為代表出席了本次會議。

回顧本次大會,池思曉以“青春鄉行赴盛夏,砥礪奮進二十大”為主題,採用視頻和演講的形式彙報了我院2022年社會實踐工作成果。經過緊張的投票環節,我院最終票數第一,再次榮獲學校“社會實踐先進單位”稱號。

(池思曉老師作年度社會實踐工作彙報)

(一院各實踐隊伍代表進行現場展示)

今年,我院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青團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多方聯動,強調特色,開放思維,重視人文”的工作思路,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成效顯著——參與師生近7000人次,服務時長40000餘小時,惠及50000多人,被“新華網”“中國青年網”“南方+”“羊城晚報”多家媒體報道374次。一院青年學子切實紮根中國大地,在生動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本次彙報以新穎的“展館解說員”形式進行,“紅色足跡展館”“大醫精誠展館”“童心暖陽展館”“鄉村振興展館”“實幹為民展館”五個展館生動形象記錄了一院青年學子在實踐活動中的累累碩果。

一、紅色足跡展館——汲取奮進偉力,還看黨史教育

我院積極發揮“鄧鐵濤鐵杆中醫紅色宣講團”作用,讓鐵濤故事走進群眾,深入人心,在四省九縣播下紅色精神火種。各下鄉隊伍深入社會實踐地點,開展紅色義演、紅色故事雲宣講等活動,溯紅色記憶,賡續革命薪火;在探訪老黨員和青年團員中,尋黨團故事,傳勇毅精神;千名學子齊唱團歌,銘百年團恩,樹時代新人;在繪手抄報中,載青年之志,系萬里鄉情,開啟一場青年與黨團先輩穿越時空的對話。

二、大醫精誠展館——使君蓯蓉遠志,不忘學醫初心

我院師生攜手附院專家開展義診、基礎醫療服務及惠民贈葯,惠及近15000人次,以點棍、火針、貼耳穴等中醫特色診療方式為當地居民驅病痛、送健康。各隊伍以中醫藥傳承為主題,採訪國醫大師唐祖宣,聆聽唐老的指引;參觀醫聖祠,體會仲景智慧;探訪瑤醫傳承人,交流中感受民族醫學魅力。省級重點團隊韶關星火隊在學院黨委副書記章遐義的帶領下,奔赴韶關湞江進行義診研學。各隊伍通過製作養生手冊、開展中醫食療主題直播等,向百姓開展中醫科普宣傳百餘次,極大宣傳了中醫之美。

三、童心暖陽展館——心系兒童成長,守護青春朝陽

我院學子通過雲端授課、書信傳情、健康篩查等形式,用專業所學呵護兒童身心健康。我院開展第十三屆周末社會實踐活動,聯動多所中小學進行雲端授課超1000小時;開展小桔燈書信傳情活動,十年來與邊遠地區兒童互通信件近21000封。岐黃成蹊隊連線內蒙古中小學,開設為期4個月的網絡“第二課堂”,還斬獲內蒙古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銅獎;“仲明薪火”計劃立項隊伍玉蘭隊用關愛為特殊兒童點亮明燈;兒童公園志願者團持續開展兒童生長發育健康行活動,為兒童健康保駕護航。各隊伍還攜手一附院“強骨護脊”菁英團隊,開展青少年脊柱側彎篩查,共築童心童夢,護佑兒童健康。

四、鄉村振興展館——推普綠色理念,共創美麗鄉村

我院各隊伍走進基層開展調研、義農等活動,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用“曬光陰”對比照見證鄉村振興。福鈴隊12年來堅持低碳騎行、巡河護河,守護海鷗島生態文明。岐黃成蹊隊緊跟潮流為家鄉特產直播帶貨。此外,各隊伍發布的三下鄉短視頻,總觀看量達3萬次,點贊量超2萬次,讓基層和鄉村留下一院學子的身影,擴大我院社會實踐影響力。

五、實幹為民展館——弘揚志願精神,綻放青春之花

我院嚴格落實疫情防控管理,組建青年抗疫突擊隊,為學校核酸檢測、疫苗接種等輸送近千名志願者。在獲得2021年全國社會實踐優秀單位榮譽的鼓舞下,我院青年學子積極拓展實踐內容,湧現了許多新的志願身影和實踐形式:番禺消防大隊開展益苗計劃消防安全科普講座;玉蘭隊主動參與社區核酸檢測;我院還開展青馬學員“我為母校師生辦實事”實踐活動。在校外,廣州市圖書館、愛心驛站、獻血點等也均有我院學子的志願足跡。一院學子身上的志願紅,是青春之花最美的顏色。

截至目前,我院已連續六年斬獲校級“社會實踐先進單位”稱號,這是對我院社會實踐工作的最大肯定,更是對我院青年學子在祖國各地揮灑汗水,貢獻青春力量的最大激勵。未來,我院將繼續充實社會實踐內容,引領青年學子追尋紅色足跡,踐行大醫精誠,守護童心暖陽,助力鄉村振興,堅持實幹為民,讓青春之光閃耀強國之路,書寫無愧於時代的絢麗篇章!

一院,一直前進!

圖文/團委

編輯:劉慶鈞

複核:鄭小英、楊艷責編:鍾天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