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管理學院第一個在高校設立“科創辦”,卻經常遇到“靈魂拷問”

“你們為何要設立‘科創辦’?”這是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帶着學院教師和科創辦專業團隊去調研時,幾乎每次都會遇到的“靈魂拷問”。

從兩年前第一個在中國高校管理學院設立科創辦,到推出復旦科創企業家營,再到2022年9月30日首期復旦MBA科創青干營開營,陸雄文回答這一問題更有底氣了:“無科創無未來,我們要做的正是以管理賦能科創,讓科學家創業獲得更高的成功率。”

【學者和企業家組成“雙導師”】

這是一個頗具分量的“雙導師”名單,由學者和科創企業家構成——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金力擔任復旦MBA科創青干營首席導師。他在開營儀式上說,科創精神是復旦的天然基因,科創發展需要管理賦能和青年人才。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金力擔任首席導師

除了管理學院的“自家人”,擔任學術導師的還有復旦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陳焱教授、復旦微電子學院院長張衛教授、復旦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林鑫華教授和復旦哲學學院院長孫向晨教授。

受聘為企業家導師的有中微半導體設備(上海)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總經理尹志堯,實時俠智能控制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蔣耀,信達生物製藥創始人俞德超科大訊飛聯合創始人胡郁,上海國惠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於寧瑞,上海觀安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顧問張照龍,上海南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阮晨傑,安徽萬邦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陶春蕾等知名科創企業家。

中微半導體設備(上海)有限公司創始人尹志堯擔任企業家導師

科大訊飛聯合創始人胡郁擔任企業家導師

64名首期MBA科創青干營入選學生平均年齡37歲,分別來自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節能環保等行業,其中24%是創業精英,63%是職業經理人,13%是專業人士。他們將在已完成的MBA核心課程基礎上,在學者和科創企業家“雙導師”指導下,聚焦科創企業管理特點和內涵,集中參與科創企業的頂層設計學習、把握技術應用和發展的新趨勢、探索科創企業的決策與管理新模式。

【如何跨越“河”的兩岸】

“從科學家到企業家之間的距離,不說是鴻溝,至少也是河的兩岸。”陸雄文說,研發做得好,不代表企業也能做好。企業發展越快,管理壓力越大。

南芯半導體科技創始人阮晨傑坦言,創業早期他很不喜歡見投資人,因為覺得很難講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麼。對於“管理”,他之前也有點抗拒,覺得不太符合自己創業的理念。後來,他參加了復旦科創企業家營,對於管理有了新的認識,也逐步樹立起“透明和自醒”的企業文化。

在陸雄文看來,賦能科創企業,絕非傳統的管理知識加一些科創元素就能實現,而需要進行原創研究。“今天科創企業的成長邏輯、發展規律與傳統的跨國企業截然不同,上世紀五十年代隨着跨國公司在全球拓展而建立起來的一整套管理思想體系對科創企業不再有效,管理的範式、管理的邏輯都需要重建,這樣才能幫助科創企業成長,把科技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因此,復旦管理學院在2020年就提出“管理賦能科創”的理念,深度探索科創企業的管理之道。如今,學院在研的科創管理課題多達23個。

作為國內科創管理教育的先行者,復旦管理學院已把“創新領變”作為學院文化的一部分。“不是隨機應變,而是引領變化。科技是決定一切競爭的底層實力,我們的目標是培育科創時代的管理人才,助力中國科創事業發展。”

欄目主編:徐瑞哲 題圖來源:採訪對象

來源:作者:黃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