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多門課程改為全英授課,清華的這番操作,只是想與國際接軌?

小學階段的英語學習,一般比較受學生歡迎,因為難度不高,還帶着很多的趣味性,而且大部分同學都被家長安排了英語興趣課程,所以學起來不費力。

隨着年級的升高,學生們進入初中階段,就會明顯感受到英語的難度增加了,隨後英語的學習就圍繞背單詞、學語法、練作文這幾個點,漸漸地學成了“啞巴英語”。

於是有的家長覺得學英語的作用太小了,不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上了大學不學這個專業的同學,學英語的目的也就成了考四六級,畢業以後的英語利用率就更低了。

但是很多家長不知道的是,很多大學裡的學科知識,都涉及英語,就拿清華大學來說,將700多門課程改為全英授課,如果學生的英語能力薄弱,那這課程能否聽懂學會,就是一個問題了。

700多門課程被改為全英授課,清華的這番操作,只是想與國際接軌?

清華的同學分享了自己在學校上課的日常,在一節數學課上,老師在前面講解知識,學生們坐在座位上認真地聽講,幾乎都是邊聽邊記錄,課堂氛圍很不錯。

在大學的課堂上,其實很多同學都喜歡玩手機,對於老師的講課內容,有時候學生們並不能聽完整,清華這樣的課堂氛圍倒是讓人不得不感嘆:果然是學霸的學校。

但也有人給出了實情,其實不只是學生的聽課熱情比較高,而是老師上課採用的是英文授課,就連課間上的文字也是英文,學生們不得不用心去聽,不然就容易落掉一些知識點。

據了解,清華的700多門課程被改為全英授課,不只是數學這一科目,這不禁讓很多網友產生疑問:清華的這番操作,只是想與國際接軌?

清華每年都會產生很多留學生,雖然對於課程的具體學習是怎樣的,外校的同學並不是很了解,但是對於這個要和世界前列大學爭一爭名次的清華來說,要想學生國際化,先得課程國際化。

人們的印象里,我國的大學應該培養出建設祖國的人才,但是名校畢業選擇了去國外工作的同學增多,這讓網友覺得和學校的英文授課是有關係的,所以自然要引發爭論。

本科學生更注重把基礎打牢,碩博採用全英授課還可以接受

一部分人爭論的是清華的課程應不應該改成英文授課模式,另一部分人則是將學生畢業後的選擇也放在一起討論,在筆者看來,清華將這些課程改為英文授課,也是想讓學生們的英語能力提高一些。

將來在畢業的時候,可以選擇的機會多一些,也不一定是絕對鼓勵學生出國去發展,而且在這些課程中,有很多都是選修的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去學習,也能有不同的收穫。

只是當下大學的大學教育其實有一些注重的是課本知識,沒有太多的實用性,這就正印證了家長覺得人“學英語無用”的想法,其實在本科階段將基礎打好才是最實際的。

尤其是大一大二階段,有的同學本來就是英語水平不足的,用了全英文授課,學生的學習難度就增加了,碩博期間的課程研究和文獻參考大多和英文聯繫比較多。

實用性教育越發被推崇,如果學生能利用好英語,發展也將有出路

家長希望學生在大學裡能學到拿得出手的知識和技能,這樣在畢業的時候,即使不考研也會有別的發展出路,不然都擠在考研、考編的路上,總會有人被淘汰。

其實英語能力要是過硬,學生又能運用好自身的英語特長,可以找到和英語專業相關的工作,比如翻譯等,還有一些外企的福利待遇非常不錯,不用出國,在國內就能擁有令人羨慕的工作。

英語學得好,在大學裡可以去參加英語演講和辯論的競賽,走出校門,代表學校去競爭,這個過程鍛煉的不只是膽量,還能開闊學生的眼界,對於自己的專業,如果未來的發展面比較狹窄,通過和別人的交流學習,也能確定目標,如果能抱得獎項歸來,畢業求職也有了加分項。

筆者寄語:名校內部都有一些課程採用的是全英文授課,還有專門的外教,其實有的課程沒必要去細究,學生們如果能學到知識,就抓住這樣的機會,努力提升自己。

今日話題:你怎麼看待高校採用全英文授課的形式?(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可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