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英語比重的呼聲越來越高,教育部對此發文回應: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規定,各科目課時比例為:語文20%-22%,數學13%-15%,10%-11%,外語6%-8%等等。根據《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訂)》,普通高中外語必修學分課時比例約佔必修總學分課時的7%。外語課時明顯低於語文、數學、體育、藝術等學科。
此舉的目的在於用英語課時比例來強調英語教學比重不高,因此也就沒必要再降低英語教學比重。不知是教育部有意還是無意,此番申明中卻漏掉了一個最為關鍵的量:高考分值。
在全國學子圍繞高考升學的環境下,高考分值起着明顯的導向作用。在高考中,英語分值一直是150分,與語文數學齊平,被稱為三大主科。即使現在大多數人在“科技興國”的理念下,提議提高物理分值的前提下,英語的150分仍巋然不動。
單提課時比例來強調英語佔比不高無異於掩耳盜鈴。舉個極端的例子,即便英語課時比例為零,只要高考是150分,家長學生都會拼了命想盡一切辦法去學習。因此,只談課時比例不談高考分值的英語就是耍流氓。
比較詭異的是:贊同降低英語比重的大多是普通民眾,而國內的精英階層則反對降低英語比重。其中的邏輯也好理解:普通民眾大多不能出國,或直接面對外國文獻,大多數人學英語就是為了高考,應試英語;而精英階級則能享受英語的紅利,出國等方面的便捷更能造就一種超越常人的優越感。
說白了,英語成了區分權貴階層和普通民眾的一條護城河。如果普通民眾不學英語或英語比重降低,則這種優越感的展示範圍就要窄得多。
舉個簡單例子,名貴跑車只對有車一族有吸引力,如果你要在工地的農民工面前顯示擁有跑車的優越感,那隻能只“呵呵”了。
2019年初,“國民老公”王某某和作家花某芳之間一場論戰更是將是否降低英語比重推向了高潮。花某芳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認為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英語就是一件廢物技能,浪費了我們無數人力財力,犧牲了孩子們的寶貴童年。而“國民老公”則在網上懟了一句:“9012年還有沒出過國的XX”。言語之間,出國優越感一覽無遺。
就筆者而言,贊成降低英語比重,原因有三:一、全民學英語佔用的學習資源過大,效能很低,性價比不高;二,隨着科技的進步,網上隨處可尋的即時翻譯器,無論是倫敦音,還是北美音,無論是法語,還是德語,可以立馬翻譯得妥妥的;三,確有英語需要的,可以培養專業語言人才,真沒必要全民來學應試英語。
對於降低英語比重,網友怎麼看?觀迎評論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