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逆向考研”引熱議,名校生扎堆考雙非院校,原因值得深思

大學生“逆向考研”引熱議,名校生扎堆考雙非院校

所謂逆向考研就是指那些本身是名校生卻扎堆報考雙非院校的現象,也就是本身是雙一流的本科生,但是考研卻“向下”考去雙非高校,這一現象引起不少人的疑惑,因為不少普本生考研就是為了考上名校擺脫院校出身的問題,可很多名校生卻出現“倒流”。

以2022年廣州大學錄取的研究生名額為例,廣州大學雖然也很優秀,但卻是一所實打實的雙非院校,不是985不是211甚至也不是雙一流,但是22年考研卻有不少北京,復旦等名校的本科生報考,這就是所謂的逆向考研。

如果只是個例當然不足為奇,說不定是考生個人的意向,但是逆向考研在近兩年似乎成為了趨勢,去年浙江大學90多名本科生報考了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研究生浙大作為僅次於清北的名校,這裡畢業的本科生卻報考身為雙非的杭電,不僅讓很多人摸不着頭腦,究竟是何原因會出現“逆向考研”呢?

“逆向考研”成趨勢,背後原因值得深思

從主觀上來說名校生之所以報考雙非的研究生,說明這些高校的學科建設得到肯定,例如說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名校,但是其在電子信息學科上的建設得到廣大考研黨和業內的認可。

從這個角度來說,“逆向考研”不是大學生對上岸的妥協,而是打破了“唯名校論”開始向熱門強勢專業集結,認可“專業為王”。

不過從客觀上來說,部分名校生流向雙非院校也是想要減低考研上岸的難度,隨着考研人數逐年增多,考研的難度也是越來越高,從前的考研黨過了國家線就有望上岸,但是如今不少專業競爭太過激烈,就算是過了國家線也很難進入複試。

例如說考研的大熱新聞與傳播,22年的A區國家線367,已經上漲了12分,但是不少院校卻把複試門檻提高到了400分,要知道該專業總分才500,而進入複試後也未必能上岸。

這種考研的內卷讓部分大學生想要降低成本,於是在考研時並不追求名校或熱門專業,而是爭取一次性上岸,通常來說名校生報考雙非院校,只要能進入複試,上岸的幾率還是較大的。

由此可見,“逆向考研”出現的原因,一部分是正向積極的,普本生想通過考研去名校,而名校生不重院校重專業流入雙非,這對於高等教育資源重新分配有着積極的意義。

而另一層原因卻是由於當下考研的現狀,為了儘早擺脫考研內卷,很多考研黨在報考上開始下功夫,以上岸為前提,只為了拿到研究生文憑。

考研並非“剛需”,大學生應該正確的看待考研這件事

在當下大學生群體中,考研成為了一種潮流,多半學生畢業後都會選擇考研,不惜二戰三戰也要上岸,甚至有些考研黨還會因為考研這件事而焦慮,自己的生活也一塌糊塗。

其實研究生只是更高一層的學歷,有了很好,但沒有也不會讓大學生的生活變得很差,不少大學生一心只想考研,但卻沒有想過自己是否真的需求,很多大學生覺得身邊的人都考,如果自己不考那麼找工作時就會減少機會,但其實機會是伴隨着需求產生的。

如果大學生本科一畢業就能找到合適自己的工作,那麼完全可以在兩三年的時間內飛速提升,做到自己想做的位置,拿到理想的薪資,畢竟不管學歷再高,大學生畢業後總歸都要回歸就業。

如果大學生的確是想走科研的道路,或者自己的專業如果不讀研就找不到工作,比如說醫學,那麼大學生可以努力考研,但如果沒有考研的需求,甚至大學生也沒有讀研的能力,就必要浪費時間去一次次嘗試,考研不是剛需,而是能夠幫助大學生提升自我的方式,大學生要合理的評估自己的情況,有需求再考研,不要把考研當成必須做的事,甚至因為一戰失敗就情緒崩潰。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逆向考研”的現象呢?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