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書院《神秘作業》大揭秘
(2022年9月14日)
原創作者:滴水先生
尊敬的各位家長:
昨晚布置的神秘作業,要求學生畫出兩個物體:
一是“眼睛”;一是“煤球兒”。
通過大家發布作業的情況來看,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大部分同學能夠參與其中,並認真對待。但有部分家庭未能參與,無論出於何種原因,只能說很是遺憾。因為“機會是留給有所準備的人的。”
二是所有同學“眼睛”畫得都很傳神。
三是大部分同學“煤球兒”畫得都很“神奇”。
現在揭秘:
一、所有“煤球兒”畫得不像的都是最棒的。有的同學沒有畫出“煤球兒”,應該是優中之優。為什麼?因為現在的同學們,我不敢說全部,應該絕大部分沒有見過。當你的腦海里沒有煤球的的認知或概念的情況下,只能通過想象去完成了。有時眼見未必是真,何況憑空想象出的物件與實際肯定會謬之千里的,再正常不過了。比如:我過去就沒見過榴蓮,不知其為何物?更別說味道了!如果讓我畫,我可能會畫成“蓮花”狀的,因為我只能通過字面進行理解感知,通過想象完成畫作。
二、能見過“煤球兒”,並使用過、甚至製作過的人,大概年齡要在三四十歲以上。所以說,沒有畫出或者沒有畫像的應該是最真實、最樸實、最切實的狀態了。當然,也不排除個例,就是有孩子還就真的見過“煤球兒”。或者是間接通過影視、平面媒體或者美術班學習過等。
三、“眼睛”大家畫得都很傳神。為什麼?因為司空見慣,每日都能看見,每時每刻都能發現,通過各種形式都能見到。見得太多了,所以就胸有成竹了。即使你不是美術班的學生,因為人人都有繪畫的天賦。
四、能把“煤球兒”畫得如此形象逼真的,我認為有的可能是家長進行了協助,提示,引導。為什麼?一是家長的“榮譽感”在影響。二是家長的“進取心”佔據高地。三是家長“不服輸”的精神引領。四是“陪伴”過度重視、過度干預。
在開展此活動在若干天前,就有初步想法了。這都得益於杜佳樾父親的不經意之談:您認為孩子們若畫“眼睛”和“煤球兒”,哪一個畫得會更好?我回答:這個不好說,讓我們拭目以待吧!因為沒有調查,我們就沒有發言權。
活動很成功,從中我也有一些感悟:當我們的認知是空白時,你不可能了解事物的外觀形態及本質規律。為什麼,我曾說過:經歷就是收穫、經歷就是財富、經歷就是精彩。對於孩子而言,不僅吃咸鹽要比家長少幾十年,走過的路也要比家長少走好多段。孩子們接觸的都是新事物,需要經過一個認識、了解、熟悉、消化、理解、掌握、運用的完整過程。我們家長不要用自己的認知標準去衡量孩子的認知,並給予不恰當的評價或指責。因為我們的這把“人生尺子”刻度有點大。對孩子的教育我們要有耐心、愛心、恆心,不可揠苗助長、操之過急。有句老話叫做:欲速則不達。學習任何學問技藝都是如此。
本次活動就是想通過孩子的繪畫實際,經過平台展示博得大家一笑。您若在一笑之後略有反思,那將是開展此次活動的最大成功。
現得出結論:本次活動針對“煤球兒”畫像的評價體系可能會超出咱們的認知和想象。只有兩檔:特優;優秀。
一、凡是沒有畫出或者畫得像(極少數)的同學為“特優”等次。古人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做人做學問應如此:實事求是。
二、凡是畫得不像的同學均為“優秀”等次。因為你們聽話、用心、堅持;因為你們實事求是;因為你們憑藉自己的能力與本領;因為你們的想象力很豐富,創造力很強;因為你們對書院布置的任務重視程度高、執行力強;因為你們規則意識強,令行禁止。
揭秘沒有批評,只是客觀表達: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家長不要過度干預,有時會適得其反;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很重要、耐心很重要、用心很重要、配合很重要、參與很重要;孩子認知需要慢慢提升,慢慢熟練、慢慢運用;用“滴水”精神滴灌孕育未來之花,學習書法亦是如此。
有緣者已到頭條“滴水書院”空間品鑒了杜佳樾父親創作的又一現身說法育兒心經。
歡迎在評論區說出您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