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拒絕送禮被逼退群,這3點與老師的“相處之道”,比送禮重要

今天有一新聞衝上了熱搜,說是廣西柳州一個班級群的家長要在教師節前答謝老師,經家委會商討決定,大家集資買禮盒,每人40塊。但一位家長明確表示:NO。 於是“家委會”以“要團結”、“大家都同意”……這樣的理由,強制要求那位說:“No”的家長退群。

我看到這個新聞時,我的第一個疑問就是:這個“家委會”幹得這麼起勁兒,會不會是“剃頭挑子一頭熱”?根源到底是老師“暗示”或“明示”要求送禮?還是真的就:“您不嫌棄,就一定要收下咱們家長和孩子們的這點心意吧~”?結果讓老師“勉為其難”不說,還“里外不是人”?

孩子自發的“送禮”更令人動容

我大學畢業後,在私立中學工作過兩年,當時和我一起搭班的班主任是一個東北人。

他從東北來到貴州教書,每年只有過年時才能坐飛機回家。班裡的孩子們很心疼這位老師,就自發地湊了1000多塊錢,在元旦聯歡會上以送禮物的方式交給了這位老師。

當時,班主任並不知道“元旦禮物”居然是孩子們“眾籌的機票錢”,開開心心地收下了,結果等打開那“禮物”和孩子們給他寫的小紙條時,瞬間就淚目了——他想了想,仍舊把錢收下了,但在第二學期開學時,他又暗自將這些錢充進了每個學生的飯卡里。

他跟孩子們說:老師收到你們的心意特感動,但老師更希望你們能身體好,學習好,所以,我把我的心意充進可你們的飯卡里——那一刻,班裡的很多孩子都落淚了。

孩子“願不願意”比家長“集體湊份子”更重要

關於給老師送禮這事兒,哪怕是幼兒園的孩子,我覺得很多時候都不可避免——或許孩子就真的很喜歡這個老師,或許孩子就是想送這個老師禮物,其實這無可厚非。

如果我的孩子真的很喜歡老師,也願意送老師禮物,估計我不僅會出那40元的“份子錢”,我還會對我家倆娃各種“啟發”——幫他們想辦法對着老師進行單獨的、花式的各種“表白”。

如果我孩子不喜歡那老師,我會詳細問他原因,了解具體情況,只要沒有傷害到我娃身心健康,我會問我孩子:“班裡有別的同學爸爸媽媽想給你們老師送教師節禮物,你想送給老師嗎?”我孩子沒有強烈反對的情況下,我也可能會去湊那40元錢——伸手不打笑臉人,我會以後在與老師溝通時,覺得“理直氣壯”,與旁的家長沒什麼差別!

當然,如果孩子強烈反對,那就別說送禮了,可能我就要直接登門拜訪老師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最重要,這裡除了這種“不動腦筋”式的“行賄老師”,更重要的可是家長與老師之間的溝通。

40元錢,之所以會被頂上熱搜,不是因為“送禮給老師”了,而是被“家委會”的脅迫整得極度“不爽”。這不是考驗家長的智商,更是對老師的考驗——一個真正有品有德的老師,怎麼又會被這幾百塊錢弄得自降身份?

這是在“嘲笑”老師待遇低,還是“無腦的”家委會在炫耀自己有點子芝麻大的權力?

三點和老師相處的心得

家長們特別帶勁地給老師送禮(又不是送車送房),難道不知道老師“升職加薪”,獲得內心的滿足感是領導的肯定、晉陞考試,是孩子們的優秀有禮,又不是那760塊錢。

哈哈哈。所以咱們和老師相處,還是遵循這三點原則比較好:

一是不越界。無論你是普通學生家長,還是家委會成員,都是協助、配合老師工作的人,而不是老師本人。可千萬別越俎代庖,甚至代替老師“發號施令”,也許在某一次是幫到了孩子或老師,可一旦養成了這種習慣,就真的不招人待見的——畢竟沒有成年人喜歡聽從另一個人。

二是別把社會上的“潛規則”帶進學校。比如肆意送禮、我認識年級組長、校長就特別地讓老師必須多照顧我家孩子之類的事就盡量別做。

三是隨時關注老師群里發布的信息並及時回應。

這個就和在單位里領導在微信群里發個通知,你及時回應進度是一個道理。如果老是不回應老師,會讓老師有種你是不是不關心孩子、不尊重老師的感覺,對孩子在學校生活很不利。

做好這些事,可比給老師送一盒不知道抹了會不會過敏的網購蘭蔻重要得多啦!

【麒麟媽媽:曾在胎停路上掙扎了7年的85後,有豐富的胎停就醫經驗,教過書,寫過文。現在陪伴雙胞胎男寶七七、一一成長,定期與你分享情感、育兒生活中的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