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神化”的SCI論文,到底有多難發?

本科時的你是否羨慕身邊的同學,因為發表一篇SCI而順利保研,國獎拿到手軟?研究生的你是否因為發不出SCI,無法達到畢業要求而夜不能寐?不要羨慕,也無需擔憂,跟隨小編來了解一些相關知識,助力你成功發表SCI!

要說SCI有多難發,一則關於某校男生送女生 SCI 論文的新聞就頓時讓學術界無數博士感嘆,自己這輩子都發表不出來那麼多論文。我們姑且先不討論這則新聞的內容,小編先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到底如何分辨SCI、SSCI、ESCI吧!

01、什麼是SCI、SSCI、ESCI?

看到SCI、SSCI、ESCI,這些簡稱的時候,你是不是已經糊塗了?一堆“SCI”,到底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區別?下面就來幫大家好好捋捋。

SCI

SCI應該是理工科的同學最為熟悉了。SCI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的簡寫,是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的尤金·加菲爾德(Eugene Garfield)於1957 年在美國費城創辦的引文數據庫。現在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就是我們口中所說的SCI 。

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

一篇論文、一本期刊,如果能被SCI收錄,我們就說這是SCI論文SCI期刊。科研機構被SCI收錄的論文總量,反映整個機構的科研、尤其是基礎研究的水平;個人的論文被SCI收錄的數量及被引用次數,反映他的研究能力與學術水平。

SSCI

SSCI應該是人文社科類的同學最為熟悉。SSCI是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簡寫,SSCI是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創建,是可以用來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科學論文的數量進行統計分析的大型檢索工具。

SCI是自然科學引文索中,聚焦自然科學領域;而SSCI是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側重於社會科學領域。當然,由於學科整合的問題,SSCI與SCI收錄的範圍存在交叉。有可能一本期刊或者論文,既被SCI收錄,又被SSCI收錄。

ESCI

雖然ESCI和SCIE長得很像,如果不注意看可能會將二者混淆,但是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ESCI是Emerging Source Citation Index的縮寫,是Web of Science數據庫在2015年新增的一個索引,可以認為ESCI是SCI的預備隊,ESCI主要收錄擁有潛力且在學術界已經產生一定影響力的刊物。

需注意的是,ESCI收錄的文章也可以在Web of Science中檢索到,因此並不是在Web of Science中可以檢索到的都是SCI。

02、SCI的用處

在學術科研領域工作和學習的小夥伴一定都對SCI的用處有所了解。

  • 對於本科生來說,一篇SCI一作可能就意味着可以獲得推免名額;對於碩士生來說,一篇高影響因子的SCI一作可能就意味着國家獎學金;對於博士研究生來說,兩篇SCI可能就意味着畢業;對於準備尋找教職的博士生來說,幾篇高影響因子SCI可能就意味着拿到了獲得教職的鑰匙;對於學術青椒來說,幾篇高影響因子SCI可能就意味着副教授的職稱......

對於碩士生來說,一篇高影響因子的SCI一作可能就意味着國家獎學金。在很多學校的國家獎學金評定細則中都會對各類期刊賦上相應的分值,以人文社科為例,很多學校規定“發表一篇核心期刊目錄里的SSCI記8分,普通SSCI記4分,核心期刊目錄里的CSSCI記4分,普通CSSCI記2分,北大核心記1分,普通期刊記0.5”。

由此可見,SSCI在評分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例如,清華大學某學院的研究生國家獎學金評定實施方案中對論文加分標準做了明確規定:

圖源網絡

對於博士研究生來說,兩篇SCI可能就意味着畢業。很多學校的博士畢業都有發文要求,一般是在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或者導師第一作者,學生第二作者)發表兩篇論文,一些學校還規定,發表一篇SSCI也符合畢業發文要求,很多同學延畢往往不是因為“大論文(學位論文)”,而是卡在了“小論文”,因此早發、多發論文顯得尤為重要。例如,根據《北京大學關於博士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規定》中明確指出:

圖源網絡

對於準備尋找教職的博士生來說,幾篇高影響因子SCI可能就意味着拿到了獲得教職的鑰匙。在高校招聘時往往比較看重應聘者的學歷背景和科研經歷,學歷背景主要指的是畢業的院校,而科研背景主要指的是學術論文發表、科研項目參與、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情況,由於博士基本沒有機會作為主要負責人承擔國家級的基金項目,因此SCI往往是大家求職過程中最拿得出手的科研經歷,還是那句話,大家一定要早發、多發論文。

03、SCI論文產出流程

一篇SCI的產出流程包括哪些呢?如果想發表一篇SCI該從什麼地方開始準備呢?下面將從選題、搜集數據和材料、選定目標期刊、寫作和投稿這幾個方面為大家詳細解讀SCI論文的產出流程。

選題

一個好的選題論文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大家平時關注自己研究領域內的多本核心期刊,就會發現很多期刊在選題方面是有所偏好的,並且很多期刊都會更加願意刊發本領域內的最新議題。例如在新冠疫情爆發後,很多期刊都開始圍繞新冠疫情開闢特刊,很多特刊的發表周期也會相對較短,這時如果你抓住時機,將熱點議題和你的研究方向相結合,那麼將事半功倍。

搜集數據和材料、實驗

論文產出的第二步就是圍繞選題搜集數據和相關材料,如果涉及到實驗可能還得制定實驗計劃表,如果是人文社科類的論文則可以通過各類統計年鑒、大型社會調查數據庫、各地統計局官網、問卷等形式獲取數據。

選定目標期刊

大家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往往會忽視對於目標期刊的選擇,之所以要強調這一點是因為不同期刊在主題偏好、發表周期、論文要求、格式要求等方面天差地別。

在發表周期方面,SCI的發表周期短則1-2個月,長則1-2年,如果着急畢業,而又不小心選擇了發表周期長的期刊,將很有可能打亂畢業計劃;對於格式要求,不同期刊對於摘要字數、參考文獻格式、論文謀篇布局都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先寫論文,不考慮格式要求,等到投稿前再重新調整論文結構就會費時費力,因此一定要先選擇合適的目標期刊,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

寫作

論文的寫作一定要注意合理安排文章結構,如果目標期刊有結構要求,一定要嚴格遵循。此外,可以在合適的情況下引用目標期刊上刊發的文獻,這樣可以給主編帶來一種作者長期關注本刊物研究內容的感覺,有可能會對文章有所加分。此外,也可以引用一些潛在審稿人的或者本領域的高被引文章。

投稿

最後一步就是投稿,SCI期刊基本都有自己的投稿系統,大家第一次投稿一定要找到正確的官網,第一次註冊時填寫好個人信息,建議使用學校的郵箱註冊。如果系統要求上傳原始數據等也一定要按照要求提交避免因技術審查造成的退稿。

總的來說,從科學研究到論文發表、產生影響是一個價值提煉的過程。曾經,SCI至上論甚囂塵上,以至於20年科技部、各大高校紛紛出台政策要破除“唯SCI”,發表SCI的作者有點難以邁開腳步,想發又不敢發。其實,不論何時,發SCI都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