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又到一年申請季了。
相比於過去的卷SAT/托福,到後來滿大街的“背景提升”活動,去非洲造廁所,去偏遠鄉村支教,近幾年美本申請的風向是越來越硬核:
打競賽,做科研,沖世界大賽/項目。
這個風潮,更是“卷”到了華人。還記得6月火爆全網的美國信息奧賽(USACO)入圍名單嗎?看姓名清一色全是華人。不少家長感慨:海淀雞娃模式已經席捲美國?未來STEM領域是國內華人和美國華人之間的Battle嗎?
說句大實話,要論卷科研,咱們“海淀卷”還真不一定拼得過“加州卷”。
比如前面說的USACO,其中一位來自德州的Rain Jiang 同學,他首次進入美國國家隊USACO Training Camp的時候,才小學五年級。
還有我們曾經寫過的崔爸,老大Jason初一開始踏上科研之路,高中連續四年闖入ISEF總決賽,老二Jake被考進美國最頂尖的科技高中托馬斯傑斐遜中學,結果兩個孩子早申哈佛全錄取。那麼:
- 為什麼美國大學如此看重STEM牛娃?
- 如果我們的孩子要走競賽、科研,應該如何從小規劃?
- 是不是搞科研的都是靠天份?
前不久“爸爸真棒”公益大咖講座就邀請了超重量級的嘉賓:CEE(Center For Excellence )主席、RSI科學研究項目代表Joann DiGennaro女士。
以及培養出兩位哈佛理工兒子的清華爸崔苑、2022美國生物奧賽銅牌獲獎者母親Tang女士,一起對話分享了STEM牛娃培養路徑。
麻省理工科學研究暑期項目(Research Science Institute ,簡稱RSI),是由美國精英教育中心CEE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Education)與麻省理工大學合作創立的科學與工程暑期研究項目。
每年夏天,麻省理工夏校會從全球選拔出80名優秀的高中生參加為期6周的科學研究所(RSI)項目,錄取率僅 5%, 一旦錄取完全免費。
△截圖自https://math.MIT.edu/research/highschool/rsi/index.php
△講座直播截圖
“對於做科研來說,靠譜比聰明更重要。”
“真正了解STEM教育,就會發現STEM很離不開人文素養。”
“從小學奧數容易讓孩子產生反感”
“想走科創這條路,家長一定要提前有規劃,不能完全跟着學校走。”
“美國普通高校只要不錯的GPA和標化成績,但藤校級的頂尖大學,除了在孩子成績好和平衡發展的情況下,要有一個特別的長版。”
官方大咖和牛爸牛媽的分享金句頻出,今天我們把講座的乾貨內容整理出來,適合收藏、反覆閱讀。
#01
為什麼美國頂尖大學那麼喜歡STEM牛娃?
很多人說美國大學博雅教育、文理兼修,但也不得不承認,美國大學是非常重視科學相關專業教育的,有太多理工科強校。
比如頂尖私校有MIT、加州理工,還比如很多大公校,例如伯克利、UIUC、普渡的理工科也非常好,還比如卡耐基梅隆大學CMU有享譽全球的計算機學院,佐治亞理工的工業工程學全美第一等。
這些學校的理工專業對於學生的硬實力(GPA),對科研能力的要求極高。你不僅要掌握STEM的核心課程,比如數學、化學、生物、計算機等,更是需要再某些領域鑽得深,從而證明你在該領域的學術能力和未來發展潛力。
但更重要的是,科研做得好的同學往往有着美國頂尖大學非常看重的品質——靠譜。
△圖片來源:Open Doors, 近幾年美本國際申請者選擇STEM專業的佔比都超過了50%
如今,社會節奏快,孩子們受到段視頻、互聯網的衝擊,一方面生活更便捷了,但另一方面也會普遍更加急性子、浮躁,甚至喜歡偷懶和走捷徑。
“但真正做好一個科研項目是需要你沉穩、認真、細緻,甚至非常需要按規矩來做事情的,是現代社會中少數能夠沉下心來做事情的一批孩子。他們在美本申請的Holistic Review中非常有優勢,能在一堆成績優秀的學生中展現出自己的亮點,脫穎而出。
因此,不僅是理工強校,綜合性大學例如哈佛、普林斯頓、斯坦福也會更青睞有科研經歷的學生。”
CE主席、RSI科學研究項目代表Joann女士上面的的這番話可謂醍醐灌頂。要知道,過往(1984-2020年)麻省理工RSI項目畢業生“哈耶普斯麻”錄取率高達76%,是國際體系理工學生心目中的科研殿堂。
△RSI校友1984-2020年錄取走向,哈佛33%,MIT23%,斯坦福11%,“哈耶普斯麻”錄取率76%
但對於“什麼樣的孩子適合走科研”,其實中國家庭是有不少誤區的。比如我家孩子不夠聰明,沒有科研天賦?科研是一件非常複雜和困難的事情(畏懼感)。
但在Joann女士看來,家長千萬不要把STEM理解成一些複雜的數學物理工程學科,把科學研究看成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一種在科學知識的海洋中玩耍學習的過程。一定要學中玩,玩中學。
“大部分中國學生太忙了,平常根本沒有時間玩。這是非常可惜的,其實不應該將學習和玩耍區分開。學生的熱情和學術應該是結合在一起的。”Joann女士感慨道。
對於想走這條路的家庭,Joann女士有兩個實用的建議:
- 一是要提前有規劃,不能完全跟着學校走;
- 二是除了科創競賽,其實也有很多其他的項目,都能提升學生的能力。
比如說一些大學的夏令營、實驗室見習等等。這就考驗到家長需要找到這些資源,並且給到孩子一個合適的發展環境。
總而言之,在美國教育體系中,STEM是一個非常普遍的選擇,更是一個可以通過科學規劃,一步步達成的目標。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科研興趣?如何做好長線規劃呢?
#02
從小學奧數的孩子最容易被扼殺“理工興趣”
如何讓孩子快樂學成STEM牛娃?
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如果要培養一個理工特長的孩子,應該從小就讓他們接觸奧數或者高深的概念。但事實是,這樣不僅並不利於孩子們科學興趣的培養,他們可能反而會對其產生反感,其實就是家長自己把孩子的科研這條路給走廢了。
在生物奧賽媽媽Tang女士看來,家長們如果想培養孩子的理工興趣,應該從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開始——數學和英語。這方面的培養並不是上補習班,而是要讓孩子們快樂的學習,在學習中激發興趣。
數學的培養可以從讓孩子玩數學或者邏輯思維能力相關的小遊戲開始。Tang女士的方法是讓孩子從小認真玩大富翁遊戲,這個遊戲非常考驗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計算能力,過程也非常的有意思。
英語也非常重要,核心方法是大量閱讀。
“在孩子們大量閱讀的時候,他們會潛移默化的提高智力,提高詞彙量,包括英語水平和思維方式等等。”Tang女士說。
此外,在閱讀這件事兒上,家長們應該從小讓孩子自己做選擇,自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在閱讀的過程中,相關學科興趣自然而然就被培養出來了。
剛開始可能只讀科幻小說,後來會有更多的紀實作品的閱讀。比如:Times Magazine, National Geography, The Atlantic,The New York Times等等雜誌和報紙。
其實,如果家長真正了解了STEM教育,就會發現STEM很離不開閱讀。
參加過理工科競賽的孩子家長一定深有體會,因為這些考試內容本質上就是一場有關閱讀的競賽。孩子們需要在有限的時間裡讀大概一百多頁的問題,然後在這基礎上去回答問題。所以閱讀的基本功非常重要。
△Times Magazine, National Geography, The Atlantic雜誌封面
孩子再長大一點之後,家長應該鼓勵他們多參加活動,開拓眼界。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就可以發現自己孩子的愛好特長,他的興趣點在哪裡,並觀察他和同學是如何互動的,和他是如何利用環境的等等。
等到了初中階段,家長就要輔助孩子逐步的消減他們活動的數量,希望孩子們能長時間持續的專註做的一個項目。家長也可以在這個階段開始接觸一些教育諮詢方面的機構和老師,探索如何讓自己的孩子在一大堆看似相同的孩子中脫穎而出的問題。
在這個時候,家長們的主要目標就是要深挖孩子們的特點,和特殊優勢,並且衝刺相應的頂尖賽事,例如麻省理工RSI、ISEF等。
要知道,美國普通高校可能只看學生有不錯的GPA和標化成績。但是美國的頂尖大學,除了在孩子成績好和平衡發展的情況下,還需要孩子有一個特別的長版。
這就是課外活動在申請中的重要性。現在都說“卷活動”,但如果所有孩子都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或者是“花錢就能參加(pay for play)”的活動,學生們的活動列表就是重複和單一的。
想要脫穎而出,還是需要家長從小系統性的培養孩子參加的活動,讓他們尋找自己喜歡的項目,深入做,出成果。
此外,兩位家長都提到,每個孩子的高中階段都是非常忙碌的,所以高中要做減法,不需要給孩子加太多的東西。更重要的是注重孩子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並在這方面專註深挖,做出成績,這樣的話不管是對孩子的發展還是將來的升學都非常的有幫助。
#03
兩個哈佛牛娃的故事
美國理工爬藤路線是“可複製的”
崔爸在"爸爸真棒"的直播間分享了兩個兒子通過STEM申請進哈佛的故事,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幸運,但也有很多經驗值得借鑒:
”我家老大小時候嘗試的興趣比較多,音樂、體育、公益活動等,對科學有興趣,但並沒有國內那樣雞,還是相對比較輕鬆的。
轉折發生在初中的時候,他當時想做生物方面的實驗,我就利用了自己的同學資源在北京幫他找了個實驗室,一方面想幫他完成項目,另一方面也是激勵他在科研上多做一些探索。
很巧的是,在老大暑期課題結束之後,剛好知道學校里有科創競賽的機會,他就拿這個項目參加了,還拿了學校的一等獎。那時候孩子剛剛8升9,算是在同齡學生裡面比較早做科研的(現在確實是越來越早了)。
之後老大憑着這個獎項,參加了州立的比賽,甚至一路衝到了ISEF。
雖然到了ISEF沒能拿獎(畢竟孩子還小水平有限), 但是孩子的興趣和求知慾,包括好勝心,得到了一個極大的刺激和提升。之後他就下定決心要好好做科研。
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有了動力之後,他們才會真正投入時間和精力在某件事情上。
△崔爸和他兩個哈佛兒子
我記得當時他在一個暑假的時間,大概看了兩三百篇科研的文章,看完了之後,他獨立思考關於他自己想要研究的課題,和想要去怎麼樣的實驗室去做。利用課餘時間,他給不同實驗室的教授發了三百多封郵件,也最終來到了一個美國頂級的實驗室,跟隨團隊去做一個他感興趣的科研。
最後高中四年都去了ISEF,後面三年都拿了不錯的獎,最高是二等獎,並且被RSI錄取。
在學業成績同樣優秀的情況下,孩子展現出來的科研熱情和科研經歷,絕對是在一眾牛娃中脫穎而出的關鍵,最後也毫無懸念拿到哈佛大學早申請錄取。
因為有了哥哥的經驗,老二的科研之路就更加順暢了。小學進入GT班(即國內快班,實驗班),“小升初”進入托馬斯傑斐遜中學,並且很早就確定了計算機專業,一邊跟着學校修具有挑戰性的課程,一邊走哥哥的“老路”做科研,參加了3屆ISEF,入選RSI,最終“複製”進了哈佛。“
聽完兩位牛娃的故事之後,可以發現,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家庭的培養,孩子自身的努力和興趣,還有環境的鼓勵,都是缺一不少的因素。
在驚嘆孩子們的努力聰慧的同時,也可以看到家長和老師們在身後付出的心血,包括對於他們的興趣培養,每一個階段的規劃,對他們好勝心和動力的激發,給予他們安心努力的環境,和能一起進步的氛圍。
#04
如何在關係層面幫助孩子
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說孩子自己並不感興趣,或者是叛逆期會產生一些衝突。遇到這些問題的家長們也不要慌張,或者立刻放棄在STEM方面的培養,而是應該從關係層面去解決問題。
比如,很多家庭剛開始培養孩子走科研路線的時候,很多孩子會下意識跟家長反映說他們不喜歡這個。這時候家長也不要心急,也許背後的原因是他們覺得自己跟不上節奏了,或者說難度太大了讓他們喪失了信心。
回到原點,在開始的時候就給孩子一個比較好的基礎,讓孩子在一個合適的環境中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一個項目。一定不要太過於關注結果,不然孩子很可能會被失敗打倒。
在培養出興趣之後,再引導着孩子一步一步去克服困難。
在這個過程中,給孩子提供一個很好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學校,家長可能就要考慮這個學校有沒有適合孩子興趣的項目,或者說有沒有相關資源。在這個過程中也要和孩子多方面溝通,去真正了解他們的興趣。
和孩子一起探索的時候難免會有一些衝突,或者孩子可能是在叛逆,這時候家長就要盡量的理解孩子,而不是對他們吼。
其實吼也是吼不出什麼的,所以盡量就是要包容孩子的情緒,去理解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專門盯着結果。畢竟孩子在現在這個階段已經有了非常獨立的思考能力和辨別能力,所以我們應該提供一個合適的環境,盡量減少這種衝突的機會。
有時候家長說的話孩子可能不一定聽,我這時候感覺第三方的插入會比家長說的管用很多,所以也可以去考慮諮詢其他專業的老師。
對於輔導學生,其實第一步有時候不一定是直接去做相應的規劃,而是應該先評估學生是否喜歡是否適合走着一條路。在決定走哪條路之前還是要看看手頭的資源,看看學生的特性,再做決定。
比如說,有一個孩子做的雖然是STEM方向,但是最後走的是科技創業的路,做的也很好。有的學生數學好,記憶力好,就完全可以考慮數學奧林匹克這條路,沒必要去做無力或者計算機的科創型項目。
有的學生可能不是很擅長演講或者答辯,那麼科創競賽這條路可能就不適合學生,因為科創將賽最後還是需要進行一個項目的演示演講和答辯。
「 寫在後面的話 」
從卷標化、背景提升,到如今的卷競賽科研,你可以說是留學之路越來越“內卷”了,但某種程度上難道不是中國家長越來越讀懂了美本申請的遊戲規則嗎?
的確,像是RSI、ISEF這樣的科研競賽就是一把爬藤的鑰匙,但與此同時,如果孩子想走好這條科研路,也需要很多的支持和幫助。
但是培養一個STEM牛娃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從小時候開始培養基礎,到長大之後鼓勵孩子參加各種活動,提供資源,甚至從精神層面支持孩子,這都需要長時間的付出和對教育問題真誠的思考探索。
其實,STEM牛娃養成記很像一個打怪升級的過程,需要在孩子不同的時間段給他們設立不同的目標,培養他們的興趣,提供合適的環境,這些都需要家庭、學校,甚至整個社會資源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