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考完了,有多少父母在為了孩子叫慘?——《道德經》教你破解

高考、中考結束了,期末考試也考完了。我的一個發小群里這兩天的討論話題就是孩子們的學習。吐槽孩子不爭氣的,感嘆階層固化的,自責自己不夠努力的……一旦關於下一代教育的話題打開,那真的是如同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這些話題,不免讓我回憶起我們的小時候。那時候的家長們也和我們現在一樣吧?至少我還能回憶起小學時一些家長臉上“恨鐵不成鋼”的表情,記得我一年級時考試沒考好我爸給我的一巴掌,那也是唯一一次我爸因為我學習的事兒打我,所以我記憶猶新。身為父母,給予孩子毫無保留和不求回報的愛常被掛在嘴邊,但是有時我們真的對孩子“無所求”嗎?未必!

“你要認真學習,考試考出好成績!”

“你的鋼琴得刻苦練習,馬上要考級了!”

“字如其人,寫字都寫不好,以後考試都有影響。”

“你不能天天玩遊戲、看視頻,對眼睛不好,玩物喪志!”

……

有時,父母說這些話,也覺得很累,覺得自己像一頭辛苦的老黃牛,拽着一輛連輪子都沒有的破車,全靠自己生拉硬拽拖着往前走。父母都希望孩子能積極主動走起來,自己就不用再操心受累。我們希望孩子跟自己一條心,“不待揚鞭自奮蹄”。


你要求一個人做你要他做的事,容易。


你要求一個人做他自己,也容易。


但是,你要求一個人以“做自己”為前提達到你的要求,不可能。

不是態度上的不可能,不是技術上的不可能,而是邏輯上的不可能。


那麼怎麼破解這種不可能?我在《道德經》中找到了答案。


老子給領導者分成了四個層級,其實作為父母也是一樣的邏輯。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呵,其貴言也。功成事遂,而百姓謂我自然。”

翻譯一下,這段話的意思是:


最好的領導者,被領導的人只知道有這麼個人;其次的領導者,被領導的人親近他並且讚美他;再次的領導者,被領導的人畏懼他;最差的領導者,被領導的人看不起他。你不信任別人,就會失去別人的信任。領導者小心翼翼,不輕易發表言論、干涉下屬。想要達到什麼目標就能達到,想要做什麼事情就順利完成,百姓還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要讓孩子有“我自然”的體驗,做父母的只要做到“猶呵,其貴言也”。很多事情的發生都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為施加干預。是否還記得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小寶寶餓了就會啼哭,吃飽喝足了他自然而然地就會鬆口,有人給嬰兒制定過作息時間表嗎?完全是餓了就吃,飽了就停,困了就睡,醒了就玩,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對他人的關切、想讓別人認可自己的願望……也都是與生俱來的。換句話說,你什麼都不用做,孩子就有了,積極主動是不用培養的,孩子身上自然而然就有。

其實這就是老子的“無為”思想,我想強調的是,很多人認為“無為”是一種懶惰的消極思想,那可真是大錯特錯了。“無為”不是“不為”,“無為”是讓事物按照它本來的樣子去執行,不去干涉,就像嬰兒餓了這件事,你不用去干涉,他會自然而然地餓,我們要做的是把奶準備好,母體要補充好營養,奶水不足要選好合適的奶粉。


所以,教育孩子和餵養嬰兒是一個道理。孩子所表現出來的狀態,未必是父母這一刻想要的。有時候大人會控制不住把這種失望表現出來,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不公。所以,身為父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期望。不是讓孩子符合自己的期望,而是讓自己的期望符合孩子。不是畫個圓心去打靶,而是打完之後再畫圓,讓孩子成為一個百發百中的神槍手。

教育孩子這件事,永遠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只有一點毫無疑問,就是孩子主動做什麼,只能聽從孩子本身。大人唯一能管好的只有自己。這麼做,簡單,也不簡單。不管做父母還是別的什麼,你對自己理解得越透徹,就越是有可能“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