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會實踐PK | 走訪瓶窯風箏製作館,做紙鳶,和非遺傳人話匠心

浙江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瓶窯遇藝跨洋語情暑期社會實踐團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民間藝術及休閑活動。風箏出現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被稱為人類最早的飛行器。經過漢、唐,宋、元等朝代的發展有了悠久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手工藝的代表。對中國傳統風箏來說,每一隻風箏,就是一件無可複製的藝術品。

七月,驕陽似火,窯山的山道上卻是清風徐來,浙江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瓶窯遇藝跨洋語情暑期社會實踐團在此處同外國友人Malek一起放飛他們親手製作的風箏。實踐團成員同Malek一起製作了兩個風箏,其中之一名為“喜上眉梢”,是中國古典的風箏樣式,另一個則是由成員們和留學生用畫筆親手diy的獨一無二的風箏。

躬行方知其中意——制風箏

瓶窯風箏美名遠播,實踐團早早便來到風箏製作館,觀賞了館內的各色精美風箏,便開始親手製作。實踐團成員調好顏料,鋪開空白的紙面,分別在風箏的頭部、尾部、左右翅膀繪製圖畫。Malek繪製的是由草綠色、黑色、鵝黃色、水紅色組成的一片翅膀。另一片翅膀則是由一位實踐團成員畫出素雅清新的中國水墨畫之風味,蒼綠的松竹,遠山如黛,清泉石下流。尾部是另一位成員手繪的蓮花與蓮葉,淡粉的明黃的花蕊與鮮艷的花瓣相稱,結構具有對稱美。頭部是簡約的四個字母“ZSTU”—Zhenjiang Scien-tec University,可謂是點睛之筆。

非遺傳人話匠心——訪大師

在幾位成員製作風箏的同時,另一位實踐團成員聯繫了場館負責人,也是餘杭“風箏大師”程迪申老師,並採訪了他關於風箏的許多問題。程迪申老師耐心講解了風箏的製作步驟和風箏的核心是以放飛為標準,並分享了他接觸風箏的故事和風箏中涉及到的選材、面料、繪畫等知識概念。

老師提到了以風箏的形式將內心所想表達,並看它飛往天空所汲取的心靈的滿足,這便讓人感悟到“匠心”的彌足珍貴。

非遺工藝的美不僅體現在外觀和細節,更體現於其中蘊含的人文價值與智慧。人民創作家總能立足於人民,創作出老幼皆宜的作品。作為非遺傳人,程迪申老師提出了將傳統風箏保護並傳承是每個手藝人、接班人、中國人的重要任務。

小小紙鳶傳遞文化——放紙鳶

午餐後,實踐團成員便同外國友人一起在山道上放風箏。恰有清風陣陣,不費力地就使紙鳶展翅在空中,同學們拉着線奔跑在山道,舒緩的大風吹走一天的疲乏,歡笑中交換了跨洋的濃厚情誼。對於這次體驗,Malek說,對中國的傳統手藝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中國朋友們相處得很愉快。(李佳曦/文)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