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更多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貴陽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強校工程實施方案發布

為深入推進教育"強省會"行動,提升公辦學校辦學質量,近日,《貴陽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強校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強校工程”)發布,明確將面向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圍繞嚴格招生管理、強化學校管理、加強隊伍建設、落實教學常規、提升辦學水平等工作內容,用四年時間,通過一系列措施,推動各區(市、縣)基本達到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國家標準,全市公辦義務教育學校實現管理水平、隊伍素養、辦學質量、群眾滿意度“四個提升”。



就如何推進強校工程,方案指出,將通過標準引領、梯度推進、協同發展、綜合評價、教研支撐等措施落實——


標準引領方面,綜合《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等各項要求,從辦學方向、辦學條件、學校治理、課程實施、教師發展、學生髮展和社會影響等方面,制定《貴陽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強校評估方案》和評估指標體系,引領學校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轉變教育教學方式,提升教育質量。


梯度推進方面,對照《貴陽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強校評估方案》和評估指標體系,設立強校工程項目校,根據學校基礎設置強校工程培育校、強校工程實驗校、強校工程品質校三個發展梯度,將所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全部納入公辦強校培育對象,以實現強校工程品質校為最終目標,督促各區(市、縣)制定本地公辦強校工程規劃,指導學校"一校一案"制定強校工程3年發展規劃,逐步對標提升。


協同發展方面,將深化教育資源協同發展,實行"1+1+N"模式,組建三類教育共同體,一是區域共同體,以主城區為一環,花溪烏當白雲為二環,"三縣一市"為三環,由一環引領二環輻射三環,形成"雲岩-烏當-開陽""南明-花溪-清鎮""觀山湖-白雲-修文-息烽"三大協作聯盟;二是縣域共同體,各區(市、縣)以強校工程品質校為龍頭,涵蓋實驗校、培育校和非項目校,按照相對就近原則組建大學區;三是鄉鎮共同體,強化鄉鎮中心校或片區中心校的樞紐作用,構建鄉鎮與村組同步發展的教育體。通過組建教育共同體,實行捆綁考核,推進學校管理、課程實施、教師發展、教育科研、評價考核一體化,以優質資源帶動,推動薄弱學校跨越式發展。


綜合評價方面,將改革義務教育學校評價方式,構建基於學校發展基礎的,以衡量落實立德樹人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增強師資發展潛力、培育特色育人環境、提高教育服務水平、提升社會滿意度等內容為主體的增值性評價體系,建立以第三方評價為主要方式的過程性評價機制,對不同發展階段和發展背景的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綜合評價,促進學校轉變質量觀,改進教育教學,提升群眾認可度。


教研支撐方面,配齊配好義務教育階段教研員隊伍,鼓勵各區(市、縣)通過聘用兼職教研員等方式增強教研力量;健全市、縣、校三級教研體系,加強教育科研成果轉化運用。同時,支持各區(市、縣)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組建研究團隊,開展基於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公辦強校培育等方面的有益探索;市、縣兩級分別組建由教育學會專家、責任督學、專職教研員、高校教授等組成的專家指導組,為各地各校實施"強校工程"提供專業指導。


在實施步驟上,各學校按照《貴陽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強校評估方案》和評估指標體系,開展強校工程項目校申報創建工作,申報創建工作流程分為初次申報、進階申報、複評複查。在初次申報時,由學校自行評估認定,市教育局分別按不低於10%、30%的比例抽查,抽查不合格比例超過30%的,該區域當年強校工程培育校、實驗校創建申報整體不予通過,強校工程品質校由市教育局統一評估認定,經評估達到相應標準的學校,由市教育局統一授牌並予以公布;通過培育校或實驗校認定原則上滿兩年的學校,可申報進階,申報進階允許跨級進階;授牌學校每三年一周期接受市教育局複評複查,不合格且未能在限期內整改到位的學校,予以降階直至摘牌。同時,鄉鎮中心校參加強校工程評估時,所轄村小、教學點的學校管理、教師隊伍建設和教育教學進行捆綁評估。


方案要求,要加強組織領導,優化辦學條件,加大經費保障,強化結果運用,營造良好氛圍,確保實現2022年底,縣域內40%以上公辦初中和鄉鎮中心完小及以上的公辦小學不低於強校工程培育校水平,公辦學校大學區全覆蓋;2023年底,縣域內70%以上公辦初中和鄉鎮中心完小及以上的公辦小學不低於強校工程培育校水平;2024年底,縣域內90%以上公辦初中和鄉鎮中心完小及以上的公辦小學不低於強校工程培育校水平;2025年底,所有公辦初中和鄉鎮中心完小及以上小學不低於強校工程培育校水平,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主體地位更加彰顯;2030年底,貴陽市義務教育發展水平基本滿足教育現代化要求,優質教育資源總量進一步增加,縣域內"強校工程"品質校佔比不低於50%,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通過國家驗收的目標。


來源 貴陽市教育融媒體中心

編輯 胡嵐

二審 施昱凌

三審 王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