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學芙蓉分校溫鑫老師:師者如水 隨物賦形 以生為本 因人而異

有一條路,是老師陪伴學生回家的路,溝通了家校,溫暖了學子;有一種榜樣,是老師筆耕不輟,六年不間斷為雜誌寫專欄,感染了學生,促使語文素養顯著提升;有一個微信公號,以老師姓名為名,記錄學子成長中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教學感悟,讓彼此的了解增加深度……

這位老師是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學芙蓉分校的溫鑫老師,2006年從安徽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後,便進入學校成為一名語文教師。2015年,他來到四十五中芙蓉分校,因教學能力突出、班級管理優秀,先後被評為合肥市優秀教師、合肥市青少年讀書教育活動先進個人、合肥經開區名班主任 、合肥經開區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

以德化人 對待學子“溫而厲”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這是《論語》中記載孔子的弟子如此評價孔子。在溫鑫看來,這個標準也很貼合現在的老師,“在學生成長中,可能更需要一位寬容且堅持原則的老師。寬容的老師,會更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換一個角度和心態,能看到每個孩子的閃光點”。與此同時,寬容為師則更要堅持教育的原則,注重學生習慣、關注學生心理,以身作則,積極引導。

以前,溫老師班裡有一位性格偏暴躁的學生,“課堂上,他特別容易跟老師發生衝突;課下,他與同學之間也是小摩擦不斷。”溫鑫分析道,剛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生,由童年向青春期過渡,他們情緒容易波動,不過更有可塑性。針對這位同學,他先充分給予這位同學宣洩的途徑,等學生情緒穩定之後,再耐心開導,用一顆包容和理解的心,幫助他排解種種不良情緒。

“這個學生很有才華,後來一路考進重點大學、名校研究生”,他成長中每重要的一步,都會跟溫老師分享,將溫老師視作“貴人”。比起“貴人”,溫鑫更願意成為學生的“重要他人”,能夠傾聽、理解、包容學生,能夠幫助學生排解那個特殊時間段的不良情緒,助力他們成功逐夢。

嚴而有度,寬而有序。對待學子寬容的同時,溫鑫也會不斷地跟學生強調,班級共同制定下來的規章制度是必須要遵守的。每一屆七年級學生入學之後,溫鑫都會帶着學生一直設計班徽、班級口號,制定班規班訓。此外,他還會每個月召開不同主題的班會,習慣養成、文明禮儀、傳統文化、青春與夢想……隨着時間節點的不同,會制定不同的主題。班會課上,不僅溫老師講,學生也可以深度參與,主持、討論、情景劇演繹……在輕鬆活潑的氣氛中,不僅學習了知識,在思想道德方面也進行了良好的熏陶。

以身作則 打磨教學“動兼靜”

“一個成功的班主任,首先得是一位成功的學科老師”,在溫鑫看來,“親其師,信其道”,如果你的專業知識能讓學生信服、佩服,以致達到一種“崇拜”,那麼你的育人就會更容易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日常學習中,他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們“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閱讀,可以打開學生通往未來世界的大門,同時還可以修養身心。溫鑫老師平時會和學生共讀經典,尤其是一些勵志、思想性很純正的作品。針對七年級的學生,會推薦《論語》《大學》等作品,“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採訪中,傳統作品中的文言佳句,溫老師信手拈來。“中華傳統文化留給我們很多智慧,我希望這些智慧能讓這個時代的孩子紮根於心”。

此外,他也會讓學生讀名人傳記、了解《中國共產黨黨史》以及歷史書籍。通過安靜地閱讀,沉澱內心,孩子們的思想得以熏陶,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閱讀之後,溫老師還會在班裡舉行讀書分享會,分享閱讀心得體會。“閱讀之後要重視分享,這樣思想之間有碰撞,能進一步啟迪學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據溫鑫介紹,有時分享會上,學生還會邀請家長一起參與進來,製作PPT、剪輯視頻等,“這樣,教會孩子的同時,也在推動書香家庭的建設”。

如果說廣泛的閱讀是吸收知識,那麼,寫作便是傾吐自己的思考,不僅能豐厚文化底蘊,好的寫作還能提升成就感。溫鑫老師開設了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微信公號“溫鑫老師”。公號上記錄了自己的教育雜感,並分享學生的佳作以及自己的一些教學設計。“剛開始訓練寫作的時候,孩子們寫得還不太好,經過不斷練習、交流,他們的文章寫得越來越好了”,在溫老師看來,寫作是生命的展現,是一種自我思想教育。

“溫鑫老師”微信公眾號二維碼

為了更好地示範引領學子專註寫作,從2016年9月1日起,溫鑫每個月都會給省級刊物《少年博覽·閱讀與寫作》“你好,古文君”專欄撰寫文稿,用今天的視角解讀古代典籍、詩歌,至今已超過6萬字。

以愛為源 堅持家訪“勤且暖”

“全員家訪”一直是四十五中芙蓉分校的辦學特色。每個學期,班裡學生溫鑫都要家訪一遍。過去的一個寒假,班上四十多個學生,溫老師家訪時一個都沒有落下,“從去年12月1日到1月20日,基本上,每個工作日放學後都會跟一個同學回家”,他把這次家訪的主題叫做“陪孩子回家”。

溫老師表示,和學生一起放學,“跟孩子在路上閑談,營造一種輕鬆的氛圍,學生不會那麼緊張,便於深入交流”。到了學生家,溫鑫老師會先看看孩子的學習的環境,並相應地給出一些建議,“希望能讓家長營造一個共學、共讀的家庭氛圍”。針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溫老師家訪時也會現身說法地告訴家長,如何關注孩子,跟孩子要交流什麼,了解孩子在學校遇到哪些問題、哪些困惑。

“孩子被溫柔以待,才能釋放更多的陽光和愛,才能更好地抗禦外界的風雨”。家訪時,如果遇到性格暴躁的家長,溫鑫老師則會適當地給予干預與指導,讓孩子得到家庭應有能量和支持。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他們的家庭環境也不一樣。家訪對於溫老師而言,意義還在於換個環境跟孩子聊學習細聊成長聊興趣愛好,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這個孩子。“老師就要像水一樣,隨物賦形”,在溫鑫老師看來,教育是要因人而異的,在了解的基礎上,才好運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從而達到育人成效。

面對2021級新生,溫鑫的角色是多樣的,有時是老班,有時是“老父”,有時是老友……他會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視角,用孩子的語言,觀察他們的言行。“最終,誰教育了誰,還真說不準”,溫鑫說,成年人總會有點自以為是,“我們可以保留長者的尊嚴,同時要放下心中的姿態,多揣摩孩子語言的含義,少進行定論式的判斷”。這樣,師生之間或者可以保持一種長久且和諧的關係,從而在不動聲色中植入自己的一些育人思想。

(楊小龍 黃雨杉 林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