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參加高考,最終考上二本,父母心灰意冷

01.

有一種父母,是無論孩子怎麼努力,他們都永遠得不到滿足,永遠都看不到,你們信嗎?

我們親戚家有個孩子,第一年參加高考時,因分數不夠選擇補習;當第二年再次考試時,分數雖然過二本線,但未被錄取。

今年是這個孩子第三次參加考試,終於如願以償穩上二本,圓了大學夢。可這樣的結果,孩子的父母並不滿意,整天唉聲嘆氣,數落孩子不好好努力,讓補習的時光白白流逝,並沒有取得太大進步,還要求孩子繼續復讀。

孩子被逼無奈,只能低頭不語,像個木偶一樣默默接受父母的指責與安排。親戚們都勸說道:“這已經很不錯了,至少孩子每年的分數都在提高,能讀就讓孩子去讀了,一直補下去,孩子心理壓力也大。”

可他們卻說:既然這兩年多少都有點提高,那就再補一年,至少能上一本。

02.

看着孩子那可憐的樣子,我沒能忍住衝動的毛病問道:“如果再補一年,就一定能考上一本嗎?要是還是二本或者連二本都考不上呢?這其中有太多不確定因素,誰能保證。作為家長,你們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嗎?有問過他的意見嗎?”

一年又一年的補考,這需要多大的勇氣,你們是否清楚?孩子現在已經被逼得連話都不敢說了,這對他的成長十分不利。

他的努力、他的進步,每年都很明顯,這是一個很好的結果;但作為父母,在你們的眼中卻只有無盡的慾望和得不到的滿足。

另外,假如再補一年,真的考上了一本,難道孩子今後的人生就萬事大吉了嗎?與孩子的身心健康相比,與孩子能否積極面對困難、能否勇於生活、能否勇敢做自己相比,學校和成績就真的那麼重要嗎?

如果孩子自願選擇再補,那就另當別論,而不是一味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

03.

我不知道他們是否聽進去了,也不想管他們是否生氣,但至少說出這些話是問心無愧的。

無論最終他們是選擇讓孩子繼續復讀還是去上二本,又或者是否願意放下面子去聽取孩子的意見,那都是他們的選擇,並且最終也要承擔相應的結果。

@甜甜媽媽說育兒​孩子不是考試的機器,如果一路攀登只是單純的為了去實現考上某個學校,那麼當他們有一天實現了這個目標,接下來他們的前方也會出現一團迷霧。

因為再往前走,他們就不知道自己該幹嘛了。

學習應該是孩子自己的事,如果學習是為了父母,為了分數而學,那麼孩子的內心就會很痛苦,動力也會不復存在。

一個孩子的原動力,自驅力往往源於自我。

如果一個孩子沒有目標,沒有方向,什麼都要聽父母的,那麼他們就會在原地打轉,甚至向後退。

孩子不會為了他人的目標而竭盡全力,除非這個目標是他自己定的,否則父母過度承擔、過度包攬,只會剝奪孩子體驗自主、體驗自我的力量和機會。

在生活中,教會孩子學習很重要,但同時,教會孩子面對未來生活的勇氣也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