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浪漫”

在中國基礎教育的大圖景中,青少年成長的時光鏈上,初中是一個微妙的“站點”。

對學校而言,湧入校門的是一群“心智漸漸定型尚未凝固”的孩子;對學生而言,撲面而至的是第一次“在陌生的賽道里自主參賽”的場景。

心智長根系的時候,大地接納每一顆種子,人人都有改寫命運的潛力;未來不確定的當下,一切演變都催生成長,全部問題都是教育發生的前提。

正如“腰腹”是生命循環的動力起點,我始終認為,初中生涯最大的意義,在於它是一個人“強健腰部力量”的特別時刻;初中教育的質量,決定了人生成長發展、終生幸福的質量。

12-15 歲的少年究竟處在什麼階段,我們不妨做一次由表及裡的梳理——

  • 運動強身關鍵期

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動作協調性和柔韌性基本成型,骨骼和肌肉的發育快速提升,需要加強頻率、靈敏、以及力量等方面的體育訓練;同時更加重要的是建立運動習慣,發現自己的潛力與愛好。初中學校首先要看見,運動所釋放的情緒和帶來的學習效能,必將對孩子的當下和一生都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

  • 青春發育敏感期

又稱心理斷乳期,是青春期這一年齡段,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轉折過程。比如他們有了“成人感”,自尊意識更強,追求獨立人格,需要更多的自主行為和平等對待;比如隨着第二性徵出現,孩子們兩性意識加強,更加喜歡同性相處和異性傾慕;心理上有“閉鎖性”特點,既不容易吐露真情,又如饑似渴地希望得到理解。

  • 獨立思考和自我管理能力發展期

這一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迅速增強,對世界、社會逐漸形成自我價值觀,不再輕易相信“別人說的”,更加相信“自己看到和理解的”;他們開始對“自己”作初步的評估,並且“隨風搖擺”,在自信和自卑之間不斷跳躍;學習的獨立性增強,課堂上的獨立思考和課堂外的自主安排增多——學校教育如何把握這一特點,降低初中學生對老師和家長的“學習依賴性”,是一個看不見的關鍵進程。

  • 非智力因素最佳養成期

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一系列非智力因素的養成,將會在這個階段基本成型。比如“情感養成”,這一時期的學生開始脫離單純天真的童年情感,逐漸向高級的社會性情感發展:群體感,道德感,美感,社會責任感,以及嚮往美好理想的成熟型情感——這也是青春期教育和道德理想教育的心理基礎。

  • 學習力生長黃金窗口期

少年人的大腦由具體向抽象過渡,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等關乎人一生的學習能力,將不斷在各種嘗試中被激活潛力,被學習內容、學習方式、身心發展、閱讀表達、重要關係、周邊環境所塑造。我始終認為,在這樣的“黃金窗口期”,學習力的提升,才是初中課程與教學設計的重中之重。

12-15 歲的少年究竟處在什麼階段?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表述,就是“德智體美勞綜合奠基與發展階段”。孩子們所需要的,當然絕不僅僅是直奔成績的學科知識。

同時我們還需要追問的是,他們的明天又會遇見什麼?

從初中畢業,孩子們將去到高中求學階段。在今天的中國,他們必然面臨四種生態中的一種:

一些高中依然信奉“難度超綱、訓練超量、進度超前”;一些高中開始要求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發現學習目標、挑戰項目課題;一些高中培養如何選擇職業方向,學習職業技能,看見職業價值;一些高中追求“魚與熊掌兼得”,應試能力與綜合素養同步推進……

再過5-10 年,孩子們必然要去到的人生與社會又是什麼?

毫無疑問,他們將直面更真實的挑戰:有結果的工作、有風險的創業、有愛與崩潰的生活;直面終生學習與成長、更精準的自我塑造;直面自我決策的後果;直面更多元的社會關係;直面人生追求中價值與現實的雙重變量;直面這個世界更殘酷的、更美好的、更難以界定的微觀與宏觀敘事……

而從學校的角度我們看到,當今時代,還是一個“大挑戰、大任務”成群結隊的時代。

比如在中美博弈、人才競爭的背景下,2022年教育部工作要點,在第20條就明確提出了:“組織大任務、建設大平台、組建大團隊”。簡單來說,在這樣的時代,未來的人才標準必然要求他們具備“抵達現場”,發現目標的能力;具備建構複雜系統,承接大挑戰、完成大任務的能力……未來的高考,當然也會與此同頻共振。

輕輕推開一間教室,看見數十張稚氣未脫的面孔,我曾想到的是,無論其中每一個孩子將走向哪裡,普通高中,職業高中,重點高中,出國留學……也許,他們唯一不能失去的,是在這個特別的成長時刻,教育給他們鋪墊的“健康而完整的人生基本色”。

那是什麼呢?我想解決問題的通用能力和迎接挑戰的意志品質,才是其中最關鍵的“亮色”。

所以,初中教育需要一場“有目的的浪漫”——面對充滿不確定的未來, 時代呼喚初中教育實現工具屬性、價值屬性、行為屬性的平衡, 不再僅以知識為王,而轉向發展綜合素養、多元智能、完整生命、 健全人格,指向“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在這條路上,初中學校需要一場“有勇氣的選擇”——弱化以“分數公平”為根本目標的辦學價值取向,選擇更加廣義的、對所有學生平等的“發展公平”,竭盡全力發展讓他們在任何道路上,都可以做出最好選擇的那些習慣、能力和素養。

因為我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仍在慣性之中取得較高升學率的學校,長遠來看未必是一所好學校,這視乎它取得好成績、好升學率的支撐——即學校是靠什麼手段、在什麼路徑、用多大的代價獲得的這些支撐?

在我看來,初中教育理應致力於三個方面的重構:

五育融合:過去的初中在“分”的方面做得很實,在“融”的方面做得很少。今天,五育需要融合,才能完整育人,也才能讓時間與效能充分釋放。這是學校課程與學習方式建構的重大挑戰。

立體評價:評價是一切學習目標的階段性“路標”,所以好的初中教育必然有一個立體的評價系統——學業評價、增值評價、過程評價、綜合素質評價、選擇性挑戰式自我進階評價等,評價系統越是多樣、完整、下沉、自主,學生成長越具備完整性與主動性。

志趣驅動:一個內心強大而積極的孩子,究竟該如何養成?我們的主張是關注六個領域:優勢與目標、問題與挑戰、閱讀與行走、環境與審美、心理與防衛、生活與健康。而其中首當其衝的,是發現自己的優勢,看見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己的目標。

有人說,當一個人知道自己因什麼願景而出發,就能忍受任何一條“道路”。

有一天當這個人回頭注視來路,他會說:“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直到我打開另一個世界。那是教育給我的新世界,讓我在任何道路上都擁有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