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對談|“00後”大學生黨代表和校黨委書記共話育人育才

北京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的“00後”黨代表受到社會關注。6月28日上午,“00後”黨代表之一、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2018級本科生陳海妮和黨代表、首都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孟繁華做客新京報千龍網黨代會訪談間,共議高素質人才培養、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等話題。

“00後”黨代表和她的母校書記做客直播間。 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帶着政治責任和育人使命赴黨代會

孟繁華表示,自己是帶着一份沉甸甸的政治責任來參加的這次黨代會。

首師大作為一所師範大學,我帶着如何培養‘四有’好老師這樣的建議和想法來參加這次黨代會,即培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教師隊伍。”孟繁華介紹,首師大承擔著為北京市培養教師的重任,如今北京市中小學教師存量中約有一半以上的老師畢業於首師大。

“從教育生態來看,基礎教育培養的人才一部分考到首都師範大學。經過培養,他們畢業後又回到了基礎教育,這個生態鏈條是非常清晰的。所以,首師大是‘雙肩挑’的大學。”孟繁華概括,“雙肩挑”中,一肩挑着“在高等教育中加強‘雙一流’建設的奮鬥目標”,另一肩挑着“為北京市培養基礎教育人才的使命”。他希望,未來首師大承擔起為北京市培養更多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好老師的任務。

談到身為黨代表的感受,陳海妮也感到非常榮幸又重任在肩。作為一名“00後”黨代表,她把參與這次黨代會當成是一次非常寶貴的學習經歷,“希望我能夠為首都的發展、為首都教育的發展貢獻出一份微薄的青春力量,在青春的賽道上跑出首都師範大學青年最好的成績。”陳海妮說道。

母校書記稱讚冬奧志願者靠得住、幹得好、有擔當

不僅是優秀的青年黨員,陳海妮還獲得了“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突出貢獻個人”稱號,提起當時在人民大會堂佩戴大紅花的情景,陳海妮感慨道,雖然已過去兩個多月,回想起來仍很激動。“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人民大會堂二層宴會廳,跟各位優秀代表一起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會見。不到兩米距離的親切揮手,也讓我感到非常非常激動,也感受到了黨和國家對我們青年志願者的關懷和鼓勵。”

首師大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中共有900多名學生參與志願者服務,孟繁華給予這些學生高度肯定,認為他們關鍵時刻“頂得上、靠得住、幹得好,非常有擔當。”

“他們踐行着奉獻、友愛、互助和進步的志願者精神,為國爭光,為學校爭光。這批學生在志願者的服務過程中,既得到了鍛煉也得到了成長。”孟繁華說。 陳海妮本科就讀於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今年9月,她將去往北京師範大學國際中文教育學院,攻讀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研究生。她表示,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一方面希望自己在學術的道路上能夠走得更遠、更堅定;另一方面,她將秉持着在首師大學到的“為學為師、求實求新”的精神,努力去做一名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為首都的教育貢獻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

校內外“雙鏈循環”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

在訪談中,回歸教育本身,孟繁華就報告中提到的“加強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談到了學校的布局。他表示,首師大不久前啟動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案就是“構建雙鏈循環機制,推進首都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的培養工作。”

具體來講,“雙鏈循環機制”是指首師大校內培養的“內循環”以及首師大同基礎教育合作關係的“外循環”。孟繁華介紹,按照北京市對優秀教師的需求構建相應的教師教育理論,依據理論構建培養標準和課程體系,再按照課程體系設計實驗室,進一步建設實踐基地,而基地的實踐經驗又提供了教師教育理論構建的基礎。

“‘外循環’即我們不能封閉起來辦學。”孟繁華介紹,首都師範大學主要任務是培養教師,這需要了解北京市鮮活的基礎教育的智慧和經驗,並順利傳導到大學,所以,學校要主動地融入基礎教育改革實踐、“雙減”實踐。

“我們走進中小學帶來學術文化的衝擊,把他們的實踐經驗和困難帶回大學,讓大學教師和中小學教師共同解決問題,理論結合實踐,知行合一。”孟繁華表示,“這樣我們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的目標就容易達成”。

新京報記者 劉洋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