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涵:從火箭院到商業航天創業,金融成為我的必選項 | 開學季


開學季

莘莘學子來遠方,

春風化雨樂未央,

行健不息須自強。


最美的開始

在這裡遇見你們

一起來看屬於清華五道口

2021開學季·新生故事


新生檔案

李紫涵,2021級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技術轉移碩士新生,本碩就讀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飛行器設計專業,在航天行業工作十年,曾先後榮獲天津創新創業創優先進個人、天津濱海新區“巾幗建功標兵”、火箭院“巾幗建功標兵”和“突出貢獻技術人員”等稱號。


新生故事

職場十年,再次回到學校,忽然有些恍惚和莫名的感慨!回首過去十餘年的學習和工作經歷,如果用兩個字總結,我覺得是“跨界”。

2011年,研究生課題還做着小衛星姿態快速機動與穩定控制方法方向,畢業本應從事衛星研製相關工作,卻接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拋過來的橄欖枝。此時正處於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論證初期,面對“探索浩瀚宇宙,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理想,我選擇了火箭研製,從此與火箭結緣。就這樣,我從“乘客”變成了“司機”,算是我的第一次跨界。

2017年4月,長征七號托舉“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順利進入軌道,飛行取得圓滿成功,長征七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貨運飛船而全新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是我國空間站建設的主力運輸工具。海南文昌發射場親眼見證它完美髮射的我,淚流滿面。熱血沸騰的七年時間,我經歷了它從無到有,從圖紙到實物的過程。過往艱辛的研製歷程歷歷在目,剛參加工作時,新一代運載火箭製造基地還是不毛之地,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年輕的我們一邊開展廠區建設、一邊開展火箭研製,設備論證、工藝方案論證、數字化建設、技術攻關,沒有推諉扯皮,有的只是一心解決問題,我也由一名普通主管轉變為班組長的技術管理角色。

隨着長征七號的飛行成功,我也面臨著新的選擇,此時商業航天方興未艾,國外Space X和藍色起源等商業航天不斷衝擊着大眾的眼球,特別是獵鷹九號的可重複使用更是顛覆了大家對火箭的認知,體制內也有人離職出去探索商業航天的無限可能。有糾結,有猶豫,留下來前途可期;出走,意味着挑戰,意味着從頭開始,意味着難以把握的未來。考慮了四個月,最終遵從自己求變的內心,離職創業,這是我的第二次跨界。

2018年初,我進入某商業航天創業公司。此時公司僅有10餘人,抱着“讓航天廣泛深入地融入日常生活”的初心使命,秉持“立即行動 全力以赴”的航天工作態度,我與公司共同成長。陸續組織實施了多次亞軌道及運載火箭的研製和發射任務;個人也是三年四崗,在公司內部歷經多個部門多次崗位和職位的小跨界。火箭研製屬於高風險、高投入、高科技的行業,如何讓公司的科技成果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如何應用資本的力量支撐公司的持續創新發展,成為航天創業人員需要思考的問題。金融也逐漸成了我工作中要持續面對的新課題。

2020年下半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五道口金融學院開設了聚焦科創與金融深度融合的技術轉移碩士,項目培養“擁有科技創新、金融市場、運營管理綜合能力,成為複合型、國際化的科技創新金融領軍人才”,讓我眼前一亮。沒有任何糾結,我立刻開始了報考的各項準備工作,邊工作、邊備考複習,最終我幸運的考上了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2021級技術轉移碩士,實現了我的第三次跨界。

三次跨界,每次機會都是恰逢其時,也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進入五道口,我將在金融學科中不斷嘗試,更期待為自己的發展注入更多動力和活力,相信我的多重跨界經歷會與金融擦出不一樣的火花,期待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