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朗普政府針對哈佛大學的一系列舉措引發了廣泛關注。先是宣布取消哈佛大學“學生和交流訪問學者項目”(SEVP)認證,暫停哈佛再招收國際學生,還要求現有國際學生轉學,否則失去合法身份。這一消息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教育界乃至全球範圍內掀起波瀾。畢竟,哈佛大學作為全球頂尖學府,其國際學生數量眾多,在2024 - 2025學年,共招收了近6800名國際學生,占入學總人數的27% ,涉及150多個國家。特朗普為何偏偏揪住哈佛不放?這背後有着複雜而深刻的原因。
從政治層面來看,特朗普及其引領的“MAGA”議程,以反精英、反建製為旗幟。美國的許多高校,尤其是像哈佛這樣的頂尖學府,是民主黨引領的自由派意識形態的大本營。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黑人民權運動、反越戰,到如今反巴以戰爭、反美國政府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哈佛等高校的師生常常站在抗議的前沿。在特朗普政府眼中,這些高校用政府的錢培養着反對派,還熱衷於探討性別多元、種族平等、氣候變化等民主黨的“虛假命題”,既然不聽話,那就削減經費,斷了它們的資金來源。這是特朗普對精英高校以及教育系統的一次宣戰,打壓意識形態對手的同時,還能兌現競選承諾,強化己方選民認同,可謂“一石多鳥”。
在巴以衝突爆發後,美國多所高校包括哈佛、哥倫比亞大學等爆發了“挺巴反以”示威。特朗普政府藉此機會,給抗議學生扣上“反猶”的帽子,進而升級為“反美支恐”。今年1月,特朗普重返白宮後不久就表示要調查數十所大學,理由是“打擊校園內的反猶主義”,並要求廢除向少數族裔傾斜的多元化舉措。3月,特別工作組審查撥給哈佛大學及其附屬機構的約90億美元聯邦資金,同期取消對哥倫比亞大學約4億美元聯邦科研經費和合同;4月,白宮要求哈佛進行“有意義的治理改革與重組”,因哈佛在反戰抗議活動中“放任反猶情緒”,遭拒後凍結對哈佛總額22億美元的多年期撥款、6000萬美元的多年期合同款項;5月繼續削減對哈佛4.5億美元的聯邦撥款,隨後取消哈佛“學生和交流訪問學者項目”認證 。這一系列操作,步步緊逼,可見特朗普政府對哈佛的不滿已積壓許久,如今借題發揮,試圖讓哈佛屈服。
另外,特朗普還大肆炒作哈佛大學與“中國合作”。哈佛有1016名中國學生,占國際生首位,且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敏感領域佔據不少席位。特朗普以“與中國合作”為名施壓,實際上是想遏制中美學術交流,配合對華科技戰。在他的認知里,減少中國學生赴美留學,就能減緩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發展速度。
從意識形態角度而言,特朗普代表的是保守主義思想,他強調美國傳統基督教價值觀、美國產業回歸。而哈佛大學長期以來是自由主義的大本營,倡導多元、平等和包容,支持民主黨主張的一些理念,如LGBT多元跨性別等,這與特朗普的觀念背道而馳。特朗普試圖改變高校的這種意識形態傾向,將美國高校和學術界從支持左翼民主黨的“藍色堡壘”變為替右翼共和黨發聲的“紅色橋頭堡”。他通過凍結經費、吊銷招收國際生資格等手段,試圖讓哈佛這樣的高校在政治立場上與他保持一致。
如今,哈佛大學也展開了反擊。4月哈佛已就聯邦撥款凍結起訴政府,此次或將援引《行政程序法》指控程序違法。全球頂尖學者聯署支持,MIT、斯坦福等高校或組成“學術反抗聯盟”。哈佛校長加伯公開聲明“不在兩黨間站隊”,強調學術獨立性。這場特朗普與哈佛之間的較量,不僅關乎一所大學的命運,更反映出美國社會日益激烈的價值撕裂,是美國未來道路抉擇的一場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