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面寫着“復旦大學”的藍色校旗繞場一周,猶如復旦大學走過的兩個甲子。旦復旦新,5月27日,紀念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大會在正大體育館舉行。
作為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學校,“120年來,復旦大學與時代同步伐,形成了光榮的愛國傳統和優良的校風,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產出了許多原創性成果,在國家建設和民族進步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強國建設,復旦何為】
在中國傳統曆法中,“甲子”寓意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個輪迴。“回望第一個甲子,復旦從一所民間集資的江南學府,逐漸成長為我國最重要的高等學府之一。回顧第二個甲子,復旦發展成為一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幟。展望第三個甲子,復旦作為中國高等教育國家隊,理應在這一偉大征途中作出更重大的貢獻。”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金力在大會上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金力在大會上發言。
在他看來,創新是復旦最鮮明的特質。創校先賢以“復旦”二字為學校命名,蘊含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進步氣象;復旦地處上海這座創新之城、奮鬥之城,上海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賦予復旦持續創新的信心和底氣。
強國建設,復旦何為?復旦第三個甲子的頭十年,從120周年邁向130周年,恰好與我國建成教育強國的時間表高度契合。世界主要大國都把創新作為突破口,搶佔未來發展先機。大學在全球科技發展和國家創新格局中的角色更加關鍵,作用也更加重要。“我們對建校120周年最好的慶祝,就是緊緊抓住未來十年,實現向創新型大學的關鍵一躍,邁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為民族復興挺膺擔當。”
何為“創新型大學”?金力說,第一,為人的創造性發展提供無限可能。培養多潛質、高潛能的“幹細胞式”人才。打通學段、學科、專業的立交橋,學生可以按照個性志趣和發展需求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習得和養成終身學習、解決問題、適應變化的能力。第二,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不能僅限於成果發表或為企業機構解決一個個的具體問題,而是要在戰略領域幫助國家地方和產業行業根本性地解決一片或一類問題,不斷提升創新策源能級和創新驅動能力。第三,不斷突破邊界、重塑自我。創新型大學應該沒有“圍牆”,像一塊磁鐵,把創新資源和要素聚集到一起,打破政府、高校、社會的有形邊界,組成並蓄共生的創新共同體。更需要打破高校內部的無形邊界,深化綜合改革,加快各類創新要素的跨界、破界,系統重塑辦學模式和辦學形態。第四,站在開放引領最前沿。創新要以自主為根基、堅持“學術獨立”,但一定是開放交流的結果。復旦是中國的復旦,也是世界的復旦。關起門來搞創新,搞不出真正的創新。創新型大學既要支撐當下,更要引領未來。這種引領,不僅是科技引領,還有思想引領。
金力強調,建設創新型大學,是守正之上的創新,根深葉茂、本固枝榮,老根常新、新芽常青;是持續不斷的創新,始終堅持長期主義;也是有組織的創新,只要黨和國家需要,必定舉全校之力、全力以赴。
【“再干50年”】
作為發言的校友代表之一,光線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長田念了一首自己寫的歌詞《共同的模樣》——
從當年的我到現在的你,無論年齡、性別、專業,我們總能在彼此身上看到相似的模樣,這就是復旦氣質。這是復旦以及上海這座城市,在我們人生觀形成最重要的幾年,給我們刻下的精神的印記。所謂的復旦氣質,在我看來,就是既有現實主義的腳踏實地,又有理想主義的浪漫情懷。在追求卓越奉獻社會的同時,不忘生活情趣和完善自我。卓越而有趣的人生,便是復旦氣質的寫照。這些氣質看似矛盾卻和諧共生,是每個復旦人的寶貴精神財富,比知識更深刻,比專業更長久。它定義了我們如何與世界相處,讓我們的人生與眾不同,而這個世界也因為我們的存在,或多或少改變了一些模樣。
“2000年,我到復旦讀研究生。別人問為何選擇復旦,我說‘復旦’這兩個字多美,是自然規律和人文精神的詩意融合。”校長助理、中國科學院院士彭慧勝作為教師代表發言。

校長助理、中國科學院院士彭慧勝作為教師代表發言。
2008年,他從美國回到復旦工作,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工作中。在他看來,本科教育的核心,是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於是他在課堂上用生動的案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比如衣服是否可以發電、發光、顯示?而研究生教育,需要突破人類知識的最前沿,他更專註於激發學生的科學膽識和想象力。
彭慧勝為自己定下一個樸素而宏大的“111夢想”:做出1項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學發現,發明10項具有突破性的技術,培養100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我衷心希望,在美麗的復旦園裡,再干50年!”
【“復旦人”】
大會前序環節呈現的“復旦人”讓人印象深刻。
《寧夏》動聽的歌聲中,寧夏西吉王民中學珍藏的一張課桌被搬上了舞台,上面有曾在王民中學支教的復旦研究生支教團青年學生的名字,從第1屆到第27屆一共50餘個,未來還會有更多。

王民中學珍藏的一張課桌被搬上了舞台。
94歲高齡的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餘子道,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批考入復旦大學的本科生,他研究中國近現代史超過70年,耄耋之年仍堅持著述。
在日新月異的今天,文科如何發展?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文科資深教授劉釗介紹,在他從事的甲骨文、馬王堆帛書等古文字研究中,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和多模態圖像信息採集手段,很多新字和以前不認識的字得以重新認識,“我相信在新技術加持之下,冷門絕學一定會煥發新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教授葛均波,曾創造多個心臟病診療領域“中國第一”和“世界第一”。“作為一名醫生,我們的使命是讓每一個病人去除病痛,並且有尊嚴地生活。”
英國籍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瑪麗·哈德,在復旦從教近14年,是上海“白玉蘭獎”獲得者,參與多項全球可持續發展項目。談及為何選擇復旦,她說,這裡非常有利於開展富有成效的研究和培養優秀的學生。而她的丈夫大衛·韋克斯曼,則在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擔任教授。
來自丹麥的1987屆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校友李曦萌,是特雷通集團創始人、中國丹麥商會全國創始會長,如今定居在上海,不僅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還會說上海話。“除了漢語,我在復旦還學習了很多中國文化,從而更好地融入中國社會。”

大會前序環節的表演。
百廿華章,新程再起。紀念大會主持人、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說,“以建校120周年為新起點,復旦大學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賀信精神,奮發作為、砥礪前行,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斷作出新貢獻。讓我們相約2035!”
原標題:《紀念復旦建校120周年大會舉行,“未來十年實現向創新型大學關鍵一躍”》
欄目主編:徐瑞哲 圖片來源:賴鑫琳 攝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黃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