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化。”近年來,南明區教育系統以高質量發展為統領,深入推進勞動教育,積極探索“五育並舉”的落地路徑,全面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與實踐能力,構建起具有南明特色的勞動教育新格局。
為實現勞動教育系統化、科學化推進,南明區堅持高位統籌,搭建“123456”勞動育人體系,確立“一個工作小組、兩個場域教育、三個方向驅動、四方協同拓展、五維融合育人、‘6+N’優質聯盟”的總體架構。與此同時,《南明區教育局全面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實施方案》的出台,明確了“一方案、三貫穿、四相融、五原則”的實踐路徑,將勞動教育全流程、全學段、全環境地貫穿於學生成長全過程,為區域勞動教育發展指明方向、提供保障。
多元課程促融合,厚植育人“新土壤”
課程是勞動教育實施的核心。南明區立足不同學段發展需求,開發30餘項多層次、分類別的勞動教育課程。課程內容涵蓋日常生活勞動、主題勞動及特色勞動,緊密結合學生實際生活,做到知行合一。
與此同時,南明區大力推動勞動課程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將勞動技能培養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各學校在課程體系中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確保勞動素養成為衡量學生綜合發展的重要維度。為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南明區成立勞動課程教研中心,組建10餘人核心教研團隊,在市級兼職教研員帶領下,常態化開展研修、講座與賽課活動,持續夯實師資隊伍基礎。
文化潤心融實踐,共建育人“同心圓”
“以文化人、以勞育心”,是南明區勞動教育的鮮明特色。全區積極探索“文化+勞動”的教育路徑,將勞動理念融入日常校園文化中。通過國旗下講話、班隊會、社團活動等形式,傳遞勞動精神,弘揚勞動價值。
如貴陽市第二十七中學將民間藝術和手工技藝納入社團課程,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勞動活動;貴陽市第十八中學注重學科融合,將“智慧農業”沙盤融合多學科知識;南明區甲秀小學創新開展中醫藥校本課程與勞動教育相融合,開發“慧勞動”職業體驗課程,與醫院、民航等多家單位合作,形成“校內模擬+校外實踐”的雙軌培養模式,創辦《行知少年報》勞動周刊;花果園第三小學圍繞“行以生慧 勞以養德”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北京市朝陽實驗小學貴陽分校實施“基礎課程+拓展實踐+特色品牌”勞動教育多元課程;北京第二實驗小學貴陽分校則構建“四園”課程體系,從校園園藝到生活技能,激發學生勞動熱情,踐行“出力流汗中育創新”的理念。這些探索,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責任感與工匠精神。
此外,南明區注重家庭、學校、社會三方聯動,建立校內外勞動實踐平台,實現教育合力。家校社共建機制有效拓展了勞動教育的時空邊界,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實踐中健康成長。
深耕校園主陣地,建設實踐“新空間”
“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校園是勞動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實施場域。南明區引導各學校充分利用校園資源,打造“三個一”勞動實踐區:一處種植樣板園、一方種植示範田、一個班級種植區。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貴陽分校將空地改建為“紅領巾幸福農場”,學生在勞動中感受農耕文化;李端棻中學的“苾園春”成為學生們學習蔬菜種植與管理的“第二課堂”。這些沉浸式勞動場景,不僅提供了真實可感的勞動體驗,也使勞動教育成為校園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校外,南明區着力推進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打造“第二課堂”。通過與農場、社區、實踐基地等合作,實現資源共享,提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與實踐能力。
另外,南明區不斷豐富勞動教育的外延形式。連續舉辦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實踐技能競賽,打造展示與交流的平台,各校積极參与,亮點紛呈。
其中,北京第二實驗小學貴陽分校榮獲市級勞動教育學科研究基地稱號,紀念塔小學在省級勞動技能比賽中獲得佳績。2024年,全區推薦市級勞動教育示範校、項目試點校20所,通過典型引路、以點帶面,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勞動教育“南明樣本”。

“甲秀靈韻千年秀,勞動育人萬象新。”作為貴陽歷史文化的重要承載地,南明區堅持以“甲秀”文化為根脈,將地域文化與教育創新有機融合。勞動教育不僅是知識傳授的延伸,更是價值塑造與人格養成的深層體現。
下一步,南明區將繼續堅守教育初心,緊扣時代脈搏,深入挖掘勞動教育潛能,推動形成全域協同、全程參與、全面覆蓋的勞動教育體系,讓勞動教育成為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有力支點,為學生全面發展注入不竭動力。在“學在南明”的品牌感召下,這片育人沃土正用勞動之手,托舉出一個又一個奮進有為的南明少年。
來源 南明區教育局
編輯 楊睿
二審 廖波 羅歡
三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