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梁艷燕 通訊員李樹佳 劉振東 教育如何進行數字化轉型?“ai+教育”能應用於哪些場景?近日,“黃埔數字與智能化教育裝備創新與應用”項目總結活動在廣東省教育研究院黃埔實驗學校舉行。教育部教育技術與資源發展中心(中央電化教育館)副主任肖航、黃埔區委副書記鄧奕中先後致辭,黃埔區教育局局長彭瑄介紹黃埔數字與智能化教育裝備創新與應用項目的實施情況,總結過去三年的創新成果與寶貴經驗。

與會領導、嘉賓觀看交流標杆學校的實踐成果。
2022年,教育部資源中心聯合黃埔區啟動全國首個數字與智能化教育裝備創新與應用項目,在教育數字化領域探索實踐、打造標杆。三年來,在教育部資源中心的指導下,黃埔區以“數字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為核心,全鏈條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教學模式創新—師生素養提升”,“黃埔基因”深入人心;面向50所中小學分三批組織實施學校教育數字化發展行動,開展教師培訓超1000人次,培育骨幹教師300餘名,打造典型案例240餘個,全區建設30所智能化教育裝備標杆學校,形成“1個示範校帶動n所成員校”的全域聯動模式,“黃埔樣板”初具規模;搭建產教融合平台,與9家區內教育裝備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簽約企業2024年營收總額超350億元,形成了黃埔特色的教育數字化實踐經驗。
在此次活動中,教育部教育技術與資源發展中心和黃埔區共同為廣州市玉岩中學、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廣州科學城中學、廣州市黃埔區玉泉學校、湖南省師範大學附屬黃埔實驗學校、廣東省教育研究院黃埔實驗學校、廣州市黃埔區怡園小學、廣州高新區第一小學、廣州市黃埔區長嶺居小學等30所表現突出的項目學校頒發榮譽證書,表彰其在教育數字化探索中的優秀表現。

30所項目標杆學校製作了項目成果展示板現場展出。
30所項目標杆學校分別製作了項目成果展示板,通過現場講解,向參會領導和參觀代表介紹標杆學校三年來取得的項目成果,生動呈現“數字大廚”“數據驅動精準教學”等創新實踐。如廣州市玉岩中學教師建立ai賦能的數據模型和教學模型,進行學情數據、教學過程數據、教學評價數據採集分析,實現精準把脈學情,明確了“教什麼、學什麼”;實現動態調整和優化課堂教學決策,做到了“及時評、有效評、高效學”;實現了多維度評價“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廣州市黃埔區南崗小學作為黃埔區科創人才培養實驗校,學校致力於構建動態評估體系,通過數理能力測試、科創競賽等建立學生數字畫像,精準培育科創人才,深度挖掘學生創新潛力。同時,還藉助無感知ai數字課堂系統,巧用桌面實時直播、智能批改、手勢互動等功能,實時採集學生學習數據,智能分析課堂行為,助力教師精準調整教學策略,實現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教師通過ai系統的實時數據,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定位知識盲區,真正實現“教—學—評”生態閉環。
黃埔區委副書記鄧奕中強調,黃埔將錨定“產學研用融合、經驗輸出、生態共建”三大方向,繼續拓展ai+教育場景試點,為推進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貢獻黃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