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信」,又重出江湖了?
前段時間,戒網癮學校突然上了新聞。
而且十分觸目驚心——
15歲女孩在戒網癮學校遭性侵。
儘管楊永信的網戒中心已於2019年關閉。
但開設網戒學校的,遠不止他一人。
「楊永信們」,還在為非作歹。
點開任何一個社交平台,搜索「戒網」。
會發現,依然存在大量聲稱可以矯正叛逆、早戀、網癮等問題的全封閉學校。
明目張胆地廣告宣傳,直播招生。
難以想象,類似信息被大數據精準投放到無數家長手中時,又會釀成多少悲劇。
最新評論中,就有不少諮詢的父母。
還有一些評論,無從驗證虛實,但已然撕開了血淋淋的一角。
實際上,不僅在中國,世界各地都曾曝出過類似的惡性事件。
有一部劇,就拍出了舉世震驚的真實醜聞。
一所封閉式學校舊址 ,挖出215具兒童遺骸。
背後正是體罰、凌虐學生的可怖黑幕——
《保留地之犬》
Reservation Dogs
某天,一個女孩被推搡着上了一輛貨車。
車上有很多和她年紀差不多的孩子。
他們像牲畜一般被護欄圍住,在稻草上擠坐着。
在吝嗇的日光中,茫然地望向外面……
他們被帶入一所寄宿制教會學校。
與其說學校,更像是集中營。
封閉式的軍事化管理。
統一着裝,統一髮型,統一寢食。
在嚴格管教下,日日勞作、學習教義。
沒有人敢違抗,每個人都謹小慎微。
因為,一旦出一點差錯,就會遭到極嚴厲的打罵。
一次,女孩因為伙食太差,詫異地問了句「這是什麼」,就遭到當眾羞辱。
被惡狠狠辱罵後,後腦勺猝不及防被猛推一下,懟進了黏糊糊的食物里。
有時,即使什麼也沒有做,也會被沒事找事,殺雞儆猴。
女孩在例行檢查時,僅僅因為和修女對視了一眼。
就被用戒尺狠狠抽打臉龐。
隔三岔五,會有一些「不乖」的孩子,半夜被帶走。
還在睡夢中時,突然被猛得從床上拽下來。
像一袋米一樣,硬生生從地上拖出了門。
之後,就再也沒回來過。
有經驗的孩子說,這裡來了就再出不去了。
但很久之後,一個女孩還是逮到機會逃了出去。
她殺死了窮追不捨的修女,才得以逃出生天。
沒能逃跑的,留在了那裡。
有人被折磨死了,還有因為疾病沒得到及時醫治而喪命。
除了暴力凌虐外,更有性侵、殺嬰等慘無人道的行徑。
很多年過去,無數具遺骸才讓這黑幕大白於天下。
劇中也可看到,倖存下來的,都留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
有人出現幻覺,會產生應激。
一直到晚年都住在精神病院。
為什麼要如此對待他們?
目的是,從內到外的思想改造。
該學校的學生,全是美洲印第安原住民。
在白人校長眼中,他們是粗魯無禮的「野人」。
好像只有如此嚴格的調教,才能讓他們變成溫順、友好的文明人。
就像楊永信網戒中心、豫章學院的學生,他們很多人被送去的原因是:染髮、網癮、早戀、不愛學習……
總之,不符合家長的理想標準,被認為是需要改造的「問題學生」。
通過電擊、施暴讓這些「問題學生」變得聽話,也和馴獸無異。
只不過,劇中的寄宿學校,屬於美國殖民歷史的一部分,是一種更大語境下的改造。
在那裡,所有原住民被迫剪掉象徵印第安身份的髮辮,被告知印第安語言是「魔鬼的語言」,被灌輸基督教教義。
身心虐待之下,他們被強制同化,消滅印第安身份。
伴隨着平地而起的帝國大廈,他們也失去了精神家園,陷入了更深的存在危機。
這部劇沒有止於呈現受害者的遭遇,還繼續追蹤了他們的後代。
被強制同化、虐待過的人們,後代又會是怎樣的?
結果出乎意料。
後代不僅沒有順利融入社會,步入文明的正軌,甚至比上一代過得更「慘」了。
劇中,幾個年輕的主角,自嘲是「保留地之犬」。
成天無所事事,經常干違法亂紀的事。
吸毒,鬥毆,偷東西,無證駕駛……
剛出場時,他們就在光天化日之下偷了一輛運送薯片的貨車。
車賣給回收廠,薯片又擺到大街上二次倒賣。
今天的標準看,這就是一幫小混混,沒有未來可言。
有人因為心理問題,選擇自殺。
有的早早就輟學,靠犯罪解決經濟問題。
他們合夥離家出走,但沒有任何生存能力,最後還是被大人接回了家。
這讓魚叔不禁想到,第一批網戒學校的受害者,也已經到了結婚生子的年紀。
他們的孩子有沒有更好地長大呢?
有篇報道,揭開了冰山一角。
2008年,正在讀高二的張某,被送到網戒學校戒網癮。
他因此被迫中斷了學業,早早離家北上打工。
後來的他,看似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工作、戀愛、結婚、生子。
但始終有抑鬱、狂躁等嚴重的精神問題,要靠大量藥物才能入眠。
和父母關係極差,又一直依靠着父母的經濟補給。
對妻子不管不顧,還有過家暴行為,當時已經在準備離婚。
來源:網易新聞
記者採訪時,發現他一直迴避自己的孩子。
他後來解釋,他曾經因為煩躁,差點把孩子從窗口扔下去,後來就有意減少和兒子互動。
他也告訴記者,他認識的很多和他同時進入網戒學校的小夥伴,不少人都和他一樣結婚生子,但也過不好家庭生活。
還有很多人一直單身,和父母斷絕了往來。
「我們那一屆的孩子,沒有人走得出來,也沒有走出來的。
如果有人告訴你他精神狀態好了,那麼他就是在騙你。」
實際上,早在楊永信跌落神壇時,《東方早報》有一則報道稱,一位學生回家後,第一句話就是:
「我剩下的日子就是為了讓你們痛苦。
從此我不做任何事情,讓你們斷子絕孫讓你們痛苦!」
憤怒與決絕,化為尖利的匕首,刺向加害者,也刺向自己。
劇中,原住民寄宿學校的受害者,同樣大都一輩子單身。
有的被困在學校的夢魘之中,對人類深惡痛絕。
有的花了一生時間復仇,最終惡狠狠捅死了當年的校長。
關於楊永信、豫章書院的討論,早已經沒有熱度。
沒想到,一部只有102個人打分的冷門美劇,卻在此時提供了新的角度去重提這個問題。
這也讓我們看到,「楊永信們」毀了不止一代人。
一方面,失敗的家庭教育會直接波及下一代。
受害者因為強制戒網癮的經歷,對父母失去信任,難以與他人建立親密的情感關係。
他們無法治癒的精神創傷,更是剝奪了他們承擔家庭責任的能力。
劇中,「保留地之犬」的每個青少年,都有一個不完美的家庭。
他們的父母有離異的、有早逝的、有失蹤的……
很多還在為生存奔波,自顧不暇,無力照顧孩子。
同時,他們仍受困於原住民身份,而這也會潛移默化地傳給孩子。
受父母影響,很多孩子雖沒有經歷過那段可怕的歷史,但對白人天然戒備。
孩子想離開落後的家鄉,去加州追逐夢想,但也會因此產生強烈的自責感,有種背叛族人的感覺。
他們在歷史的夾縫中,痛苦又迷茫。
另一方面,社會層面又有新的問題出現。
就像之前提到的,畸形現象並沒有消失,還源源不斷出現了新的「楊永信」和新的受害者。
最早,楊永信作為正面形象被主流媒體報道時,憑藉宣傳紀錄片《戰網魔》成名。
當時就有網友吐槽其中諷刺之處,影片播出當年,《魔獸世界》的廣告正鋪天蓋地。
很多家長既沒有反思自己的教育問題,也沒有試圖從外在環境的影響理解孩子,單純歸咎為心理問題,將其封閉在戒網中心治療。
放到今天,家長面臨的是更嚴峻的外部考驗。
畢竟現在已經少有人提「網癮」這個詞了,互聯網完全成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網遊成了官方蓋章的電子競技活動。
很多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群體中都出現了網絡成癮現象。
對此,還有不少網友表示,也可以送他們去戒網癮學校體驗一下。
這種地獄玩笑本身,就昭示了嚴重的代際危機。
這在劇中也分為明顯,時代的飛速變化,將更多歷史痼疾暴露了出來。
被同化後的印第安原住地,被徹底拋棄了。
教育、醫療系統都十分落後,很多人靠私自種的草藥、大麻治病。
沒什麼工作機會,只能做點粉刷、修理之類的零工,還得不到專業的培訓。
這其實也在倒逼年輕的原住民與保守的長輩割裂,去白人世界追求更好的生活。
兩代人的青春影像疊合,發現都是相似的情景。
吸毒、買醉、和朋友閑逛,更美好的生活永遠存在於幻想中。
他們都一樣是歷史受害者。
其實,回到我們當下的現實,某種程度上,現在教育環境下的孩子也在面臨被強制同化的情況。
像之前備受關注的新聞,課間10分鐘消失,孩子被剝奪休息時間。
還有年輕一代教育者因為「淋過雨」,選擇向下一代「撕傘」的態度。
最近也有很多家長支持「把戒尺還給老師」,為體罰制度撐腰。
這些現象的源頭,和劇中強制同化原住民的行為也是共通的。
體罰、同化,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很多情況,不過是打着拯救的旗號,漠視人性,實施控制。
那麼,困境中的年輕人如何能走出來,家人又如何給予真正的幫助?
這部劇里也給出了一些生動的例子。
父母因為親歷過被強制同化的歷史,比起粗暴干涉,更懂得將心比心地體諒。
「所謂的愛並不一定要被接受,那可以只是單純的愛。」
劇中也有這樣一幕,年輕人沉迷VR遊戲。
奶奶看不下去,但並沒有強行干預。
而是打電話叫親友來,為他量身定做了郊遊活動。
知道他喜歡在遊戲里「打殭屍」,就處心積慮想了個現實中「打殭屍」的叢林冒險活動。
親近自然,和朋友交談,體會到現實世界的鮮活後,他不再依賴於虛擬世界。
代際間的將心比心、情感支撐,往往比強硬灌輸、嚴厲訓誡更有效。
劇中,一個女孩一直想離開家鄉,去遙遠的加州做格鬥選手之類的危險工作。
父親捨不得女兒,也不認同她的選擇,但還是堅定地支持她。
最終,留住女兒的不是激烈的反對聲,而是對家人的不舍。
孩子的改變,往往是內在驅動的自發成長。
長輩的關懷更像涓涓細流,時間到了自會匯成江海 。
劇里,朋友的去世,讓孩子對現狀有了不同的看法。
因為體會到工作的艱辛,他們也開始反思自己從前的生活。
和家人各種形式的分別相聚,讓他們重新理解了家。
到了某個時刻,他們會忽然深悟到曾經無力領受的教誨,一夜長大。
最後,這幫誤入歧途的不良少年,都開始重新調整生活方向。
「楊永信們」的受害者,因為一些不足為道的「問題」背上了一生的枷鎖。
可劇中的保留地之犬正是得益於種種「問題」,才意識到,自己想成為什樣的人。
他們一邊破碎,一邊縫補,跌撞中一步步觸到了真實的人生。
讓每次歧路都成為成長的節點和時代的淚痕。
也因此,從歷史中走向未來,在墮落後重獲新生才如此讓人雀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