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記者劉賢沛通訊員劉麗燕6月28日,中山市檢察機關“以高質量檢察建議促進訴源治理”新聞發布會召開。南都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2022年中山市檢察機關共制發檢察建議270份,同比上升9.8%,覆蓋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四大檢察”“十大業務”,既有糾正違法類的檢察建議,也有社會治理類檢察建議。2023年3月,被監督單位和涉案單位已全部回復,回復率100%,採納率94.8%。

推動形成長效機制、出台規範性文件36份
中山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葉紅介紹,2022年度中山市檢察建議工作呈現出四大特點。
一是社會治理檢察建議覆蓋的社會領域廣泛。2022年共制發社會治理檢察建議102份,佔比37.8%。建議主要聚焦市委中心工作和人民群眾的民生關切,涉及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以及未成年人等特殊群體保護等,檢察建議採納率達到了98.9%。推動被建議單位形成長效機制、推動出台規範性文件36份。
二是糾正違法的力度有所加大。針對檢察辦案中發現的違法辦案、司法不規範、執法不嚴格等問題制發糾正違法檢察建議100份,佔比37%,涉及偵查活動、審判活動、社區矯正監管執法等刑罰執行活動,檢察建議採納率達91%,有效地規範了司法行為,維護了法律統一正確實施。
三是公益訴訟檢察建議重點關注生態環境問題。2022年制發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18份,主要針對水污染、垃圾填埋、土地污染、非法採礦、電擊蚯蚓等損害生態環境問題。通過檢察權和行政權的協同共治。
四是再審檢察建議制發量有所下降。2022年制發再審檢察建議18份,同比下降80.4%,採納率達94.12%。檢察機關依法充分維護審判機關的既判力和司法權威,同時對法院確有錯誤的判決提出監督意見,檢法兩家統一司法標準,共同保障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推動各項監督相互貫通形成合力
拆遷安置過程中,村民權益未得到有效保障,中山市檢察院向當地政府制發檢察建議,保障被征遷人的合法權益;某鎮“夜市街”一帶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多發頻發,檢察機關經分析、研判後提出檢察建議,整改後“夜市街”涉未成年人犯罪同比減少92%、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同比減少88%,該案獲評2022年廣東省檢察機關“十佳辦案故事”。
葉紅介紹,為更好地履行法律監督職責,中山市檢察機關強化理念更新“轉變點”、司法為民“根本點”、監督效果“關鍵點”、訴訟監督“切入點”,具體舉措包括:踐行“能動司法”“雙贏多贏共贏”“治罪與治理並重”“在辦案中監督,在監督中辦案”等理念;緊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圍繞社會治安、道路交通等重點行業領域,及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領域公益損害突出問題;以“我管”促“都管”,實現建議一份、整頓一行、警示一片、惠及一方的監督效果;對違法辦案、司法不規範及確有錯誤的生效裁判等依法提出檢察建議等。
接下來,中山市檢察機關將用好“調研報告+檢察建議+專項報告”工作模式,深化依法能動履職,持續提升檢察建議實效,同時着力構建“人大監督+檢察監督”“民主監督+檢察監督”“執法監督+檢察監督”等多項機制,推動各項監督相互貫通,形成合力,促進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大數據+檢察建議”聚焦解決民生熱點問題
利用水資源保護專項檢察監督大數據模型,將中山市水質污染較嚴重的河涌列為重點監督對象,督促相關部門履職盡責;首次嘗試使用“無人機航拍+三維建模”技術開展勘查,並出具首份非法採礦現場測量報告,讓案件取得了重要突破……葉紅介紹,近年來中山市檢察機關在創新公益訴訟工作模式上進行積極探索,如通過探索“大數據+檢察建議”辦案模式,聚焦解決民生熱點問題;探索“科學技術+檢察建議”辦案模式,全面加強技術力量支撐;探索運用“1+1+N”辦案模式,深化監督效能。
葉紅表示,公益訴訟是一項較新的制度,檢察建議的剛性監督即建議是否能落到實處,體現剛性約束力,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看:從檢察機關履職能力看,堅持精準制發檢察建議,提升監督質效;從法律制度保障看,如果行政機關在收到檢察建議後,不整改、部分整改或者未能積極履職落實整改的,檢察機關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以“訴”的方式確保檢察建議的事項能夠得到實現;從檢察建議的目的看,着力完善與行政執法部門協同治理、建立信息共享、線索移送、情況反饋、聯席會議等常態化聯繫機制;從考核保障上看,中山今年已將檢察建議落實情況納入黨委、政府考核體系,切實推動相關部門依法行政、規範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