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委會是什麼?連接家長和學校的橋樑,讓家校之間能更好地溝通。但家委會可沒有那麼好進,就算加入了,也沒有工資一說。但多數家長還是擠破頭皮想進入,畢竟這是“討好”教師的一條門路。
怎麼又是家委會?可能大家並不理解,前段時間家委會就“火”了一把,先是深圳某中學二年級家委會,發動所有家長為教師送禮,後是福州市某中學家委會組織“謝師宴”,向老師送禮品或有價證券,最後是湖南某中學家委會讓家長平攤空調費用。
2021年,家委會變味了?給人的感覺就是刻意討好老師,一切為教師為學校服務,根本不顧家長和學生的利益。近日,山西一家委會向家長們收取40多萬元,這些錢將交給任課教師,這樣的操作真的合理嗎?或者說,這樣的家委會,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山西一家委會收取40多萬,支付教師輔導費用
有人在網上爆料,山西呂梁市某中學以家委會的名義,向家長們收取初三輔導費。每人一年600元,與之前一樣。一共18個班級,每個班有40人左右,算下來有40多萬。
為什麼學校要收費?因為有夜自修,有任課教師看管,每天晚上3個小時的時間,但這並不屬於任課教師的工作時間內,或是說這不在任課教師的責任範圍內,付出額外勞動,自然要有回報吧?
只是各地收費標準不同,大都是幾百元上下,一般都是把錢交給班主任,或是直接交到學校,有的地區政府會報銷這部分費用。只是學校並不收這些錢,而是直接由家委會交給任課教師,這是什麼操作?
學校不經手?直接交給任課教師分配,這樣的操作見得確實少。學校工作人員表示這是家長的自發行為,這些錢直接會給任課教師,作為加班付出的報酬等等,但學校並不清楚具體細節與賬目。
家委會應該是什麼樣的?
又是家委會,作為家校溝通的橋樑,不與學校對接溝通,直接把錢給任課教師,這樣真的合理嗎?哪怕有明細賬目又能如何?可能順序不是這樣的吧。
家委會不合理行為確實不少,組團給教師送禮,組織謝師宴送禮等等,但多數家長加入家委會的目的不純,並不是幫助家校溝通,而是接近班主任或任課教師,要為自己孩子開小灶。
家委會應該是什麼樣子?可能大家心裡也沒有答案,但最起碼不是現在的樣子。不少學校組建家委會時,要求確實比較苛刻,但卻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下班回家後放下手機,不沉迷於網絡,而是與學生共同學習,陪伴孩子讀書做作業等等。
看似不經意的行為或舉動,確實對學生學習有很大幫助,只是家長們每天都要奔波,下班後累得要死,很少有人選擇放下手機與孩子共同學習進步。
家委會成員帶頭陪孩子學習,其他家長必然會效仿,若形成好的習慣,還用擔心孩子的成績嗎?有父母的陪伴,孩子學習路上指定不孤獨。像武亦姝丶唐楚玥丶楊晨煜等學霸的成長路上,就有家長陪伴在身邊。
一些看法和建議
為什麼要進家委會?有家長說跟老師走得近些,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但這真的是成立家委會的初衷嗎?為了競選家委會,有人比拼學歷、經驗甚至家庭條件等等,多數家長認為成了家委會成員,孩子會被開小灶。
事實真是如此嗎?可能不是的。現在的家委會,確實變味了,與當初成立時的初衷背道而馳。這樣的家委會,確實沒必要存在了,或是解散或是用新的方式代替,畢竟家委會真的變味了,成為討好教師、以權謀私的一個“小組織”。
就拿這次山西呂梁的家委會來說,按理說要經學校的手,由學校發給任課教師,但自己直接交給任課教師,難道就不怕比人懷疑?或是有自己的小九九?很多學校都是經學校的手,再發給教師們,這樣感覺要好很多。
任課教師收輔導費並沒什麼,畢竟這是符合規矩的,算下來也沒有多少,與開辦輔導班相差甚遠,而這也絕非有償補課或是違規補課,畢竟在職教師在學校內輔導學生自修,與前兩種情況有着天壤之別。
大家怎麼看呢?
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小波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