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ZE EMPYREAN 詳評|沒想到這東歐混血平板耳機能如此突破

  來自羅馬尼亞的梅澤音響(Meze ANTONIO),在2020的上半年之前可能對於國內的許多燒友來說還是比較陌生,或者還只停留在聽說過的階段。而自從2020年下半年,大陸區域有正式代理商獨具慧眼引進這品牌以後,通過積極的曝光和線下試聽機會,Meze逐漸走進了更多頭戴耳機玩家群的視野當中。

  簡單回顧品牌並不悠久的歷史,創始人Antonio Meze先生於2011年在羅馬尼亞創立Meze,據聞跟很多音響品牌的設計師一樣,起源也是因為當時市面的選擇沒能滿足自己對音樂還原度的要求。作為一名有豐富經驗的產品設計師,Antonio Meze先生的團隊成員也都是工程師、音樂家和藝術家。

  Meze ANTONIO品牌在2015年推出首個耳機產品系列99 Classics,獨特的造型和海外媒體的報道在當時就引起了三耳君的注意。

  2018年,三耳君到德國慕尼黑Hi-End展報道,第一次見到Meze的展出,當時僅有的幾款產品便給三耳君留下足夠深刻的印象。

  那次的展會也是MEZE旗下的旗艦平板耳機新品——EMPYREAN 首次亮相,保持了MEZE的輕巧佩戴和獨特的調音風格。當時三耳君還留意到場內不少音源/耳放品牌的展示也選擇了與EMPYREAN平板耳機搭配,可見其在業內和歐洲市場也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了足夠的認可度。

  幾個月前,這款Meze品牌的旗艦平板耳機EMPYREAN來到了三耳工作室。經歷了一系列的熱身和搭配,如今終於能給大家具體分享下三耳君對這款耳機的把玩心得。

後來者的突破

  作為一款高端並且標榜可用便攜器材驅動的頭戴耳機,MEZE為EMPYREAN配備了一個定製的鋁質抗壓保險箱讓用戶方便外攜。

  官方標配了兩對不同材質的耳墊,分別為真皮和Alcantara材質。從佩戴來說,皮質更適合夏天,Alcantara則更適合冬天使用。

  以碳纖維作為頭梁以及鋁合金作為框架,加上大面積的“偷空”,EMPYREAN成功保持了MEZE頭戴耳機佩戴輕便的傳統,430克,在頭戴全罩耳式的平板耳機當中算是較輕的。

  輕重量只是達成佩戴舒適的其中一個指標,通過360°自由調節的腔體轉軸和橢圓形狀填充物惰性恰到好處的耳墊,加上內有彈性纖維的皮質頭帶,EMPYREAN的巧妙設計讓重量壓力在頭上有着平均的分布,有利於長時間的聆聽,甚至可以出門使用。

  EMPYREAN官方有銅與黑兩種面罩顏色,三耳君手上的是更為沉穩低調的黑色版本。CNC鏤空的鋁質格柵不僅可以保持聲音的通透度,其精緻度也堪稱工藝品,前提是你沒有密集恐懼症。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看看以上這個Meze官方公布的外殼CNC過程,心疼這些刀頭就是了。

  打開耳墊,我們可以窺視到Empyrean的核心,ISODYNAMIC(等磁力)混合陣列構架平板單元。

  MEZE把Empyrean的單元技術稱為“ISODYNAMIC”,單元的全稱是Isodynamic Hybird Arry Driver MZ3。如果要更嚴謹地說,這不僅是一種單元形式,三耳君更認為這個是一個完整創新的平板式耳機架構。這是Meze與烏克蘭國家資助的一家專長平面磁性技術的音頻公司RINARO聯手打造的成果。

  從爆破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以玻璃纖維填充ABS打造的單元框架,中間的是RINARO生產的超輕重量(0.16g)而有效面積高達4650mm²的等磁力振膜,夾着振膜的則是兩邊的混合陣列的等磁力磁陣(有點類似AUDEZE的Double Fluxor)。

  ISODYNAMIC中間的MZ3振膜是RINARO的獨門設計。上方的折返式音圈擅長回放低頻,下方的螺旋式音圈擅長指向性更強的中高頻,在佩戴時更加直對耳道。這與音箱產品的設計和擺位習慣不謀而合,音箱的高頻單元同樣需要儘可能直對耳朵甚至距離稍近,以換取更加水平更加合理的聲場和結像以及更合理的能量感知。

  根據MEZE的測量,MZ3振膜這種混合設計讓優化了單元在10kHz以上的直達聲的傳導,並且減少了聲音衍射帶來聲像清晰度劣化。如果沒看錯的話,官方標稱的頻響範圍達到4-110000Hz之寬。

  名為ISOMAGNETIC的專利等磁力耳墊不僅是舒適化設計,通過獨特的設計減少了聽者頭部的雜散磁場,同時也利用磁鐵板將磁場引導回單元從而提高單元效率,而這個磁鐵板還用於固定耳墊方便替換耳墊。

  耳墊下的專利的等磁力磁陣板也能將磁場退回單元內,官方測量能提高1dB(12%)的工作效率,並使95%的散雜磁場偏離磁頭。

  從單元和線圈的形狀,再搭配腔體和耳墊的獨特設計,MEZE在並不巨大的耳機體積中實現了足夠高的有效可用區域,並獲得了輕量化和高貼合度的佩戴優勢。

平板耳機中的又一獨特聲音

  從MEZE的設計思路中,我們不難看到“高效率”是MEZE和RINARO團隊的重要訴求。賬面數據來看,31.6Ω的阻抗,100dB的靈敏度在從頭戴平板式耳機當中絕對是低門檻的一類。還好,經歷過拜亞新T1和阻抗更低的AUDEZE LCD-4z平板耳機以後,三耳君也沒有輕易“上當”。試過拿三耳君的日常出外標配樂圖小尾巴搭配Empyrean,如果是只聆聽Apple Music裡面的流行類音樂,那麼整體的能量是基本充分的,而且調音也讓人能夠輕鬆聆聽。可是,但凡用過輸出更大或是電流型輸出的機型,便會曉得搭配手機/小尾巴不過是個誘惑十足的甜頭。

  或許是因為單元的設計跟傳統平板單元的不同,Empyrean對煲機時間的要求並不苛刻。依三耳君的觀察,耳機開聲跟運行幾百小時以後的差別並不大,而且開箱戴上耳朵就已經是入狀態的聲音,不會有明顯的生硬和毛躁。前一兩天的熱身讓Empyrean變得更悠揚寬鬆以後,整體的狀態就基本穩定。

  總體而言,Empyrean的聲音是讓人足夠印象深刻的。這款耳機在工作室並非三耳君獨自賞用,過去幾次的三耳音樂沙龍當中,它都是主角之一,尤其是與Audeze、HIFIMAN這些傳統平板耳機同場時,它的性格更加顯得特別。

  在傳統印象中,我們熟悉的平板耳機除了天生有着低失真、高線性、動態大等特點以外,多數會顯得綿密厚重,行話說那是有音箱的感覺,還有一部分則是追求凌厲分明,素質感突出,但Empyrean並不屬於傳統平板印象中的一員。無論是燒友、來試聽的混音師還是三耳君自己,對Empyrean的評價基本都趨於一致:這是一個講求HiFi性多於講求絕對忠實還原的旗艦耳機,溫暖、精緻且鮮活的聲音可以討好不同口味的燒友。

  基於接口和輸出推力切換方便的考慮,三耳君用山靈M30作為“隨身”器材的代表搭配Empyrean。經過多番嘗試,輸出狀態為2.5mm平衡輸出,高增益(機器有最高增益可選),晶體管輸出。沒錯,用到高增益更合適。

  雖然上文說到Empyrean並不算類似監聽器材那般忠實無染,但絲毫不影響它擁有自然而中性的聲音刻畫,三耳君更喜歡用M30搭配Emyrean聆聽人聲主題的唱片。搭配M30晶體管模式,在接近台式級別的信息量和功率供給下,Empyrean不會有誇張的人聲嘴型,而是有着適中的結像距離感和細緻的刻畫。聆聽錄音室人聲唱片不會顯得局促,聆聽Live錄音則有舒適的定位感,不論是怎樣形式的人聲錄音,配器的音色與人聲的關係都處理得相當的有序,歌者本身嗓音的質感也因此顯得更真實靈動。

  台式系統的搭配方面,三耳君主要用AURALiC G1西裝搭配AudioValve RKV MK3電子管耳放和享聲P1純甲類耳放驅動。無論搭配膽機還是石機,Empyrean都擅長表現出溫暖且晶瑩的質感,但不同的搭配又能帶出這款耳機不同的潛力,尤其適合面對複雜編製的錄音。

  享聲P1是一款相當低調的純甲類前級/耳放一體機,但在三耳君幾個不同的嘗試當中卻顯得尤為般配。在充裕的電流驅動下,Empyrean顯現出一款頂級平板耳機該有的超高聲音密度和控制力。播放試動態常用的”爵士變奏曲“和恐怖海峽的”情比金堅“這類錄音,P1與Empyrean的搭配更顯得相得益彰。那些強弱分明的大動態樂段、突起的強奏、鼓皮幾乎炸裂的敲擊、大力刷下的失真效果,這個搭配都能收放自如。

  換到RKV MK3,這款經典的OTL電路膽耳放並非以暖厚膽味見長。但是這個搭配一開聲,聽者就能置身於通透明亮、華彩四溢的豐富氛圍當中,RKV MK3能將Empyrean晶瑩柔美質地展現的淋漓盡致,需要動態時又能韌性與力量兼得。高端系統應有的細節量並沒有因燦爛的氛圍營造而被塗抹,反而是透亮的細節呈現豐富了音樂的情感,這是與素質型、監聽型系統強調高分析力風格全然不同的取向。

  這次對Empyrean的聲音介紹三耳君並沒有像過往那樣具體到不同搭配不同唱片的詳細解釋,一來當然有偷懶之嫌,但更重要一點是在三耳君看來,Empyrean雖不是特別易於驅動,但其搭配不同音源演繹不同音樂都能表現出相當一致的樂感表現。無論是搭配高素質便攜還是台式的膽/石系統,人聲錄音抑或器樂錄音,Empyrean都有行雲流水、雅緻透亮的回放,並無需要分解挑刺的需要。

  但是,如果沒有這個但是,Empyrean幾乎可為現階段接近完美的平板耳機選擇。從近期的把玩和對比來看,Empyrean空間通透度和層次結像的刻畫能力在現今高端耳機當中可謂出挑,這無疑要歸功於設計創新的 ISODYNAMIC平板單元。但在上面尚未提到,而高端發燒友卻相當在意的聲場規模方面,這款耳機則稍顯失色。以回放2018年Teodor Currentzis 指揮的馬勒第六交響曲為例,Empyrean的十足控制力可應付被行內笑稱金屬馬六的洶湧動態,可是曲目所需的開揚空間感則略有欠缺,令整體的氣勢也有所局限。對於頂級定位的平板耳機來說,未能有足夠開闊的聲場不得不說是個遺憾。

  以上這幅照片之前的文字都是基於原配耳機線所感,截稿前決心再探Empyrean潛力的三耳君又試了圖中這根官方推出的古河無氧銅升級線。線基為古河的PCUHD 4N無氧銅,140條線芯8股TPE外皮編織,採用Jensen含銀焊錫焊接。

  對比之下,首先要說的是原配耳機線並不弱,原配線的聽感更為綿厚,而這款古河銅線基升級線則更為凝聚亮麗,線條感比起原配線更為清晰突出,而且一定程度拉開了聲場的距離感。三耳君私下猜測,官方對Empyrean聲音的特性(一定程度上的短板)也是清楚的,因此升級線的調音也是對應設計,在三耳君看來這是值得用戶購買補充搭配之用的。

全面的高端新選

  幾個月的把玩和三耳聚會中觀察所得,Meze Empyrean的出現對高端耳機市場和平板耳機領域都有着十足衝擊力。國內超過兩萬的售價不算低,相近價位或大牌或Hi-End小眾品牌的選擇並不少,然而在產品外觀、人體工學到聲學方面的設計調音上,Empyrean不但足夠獨樹一幟,且又能適從絕大部分音樂類型和不同口味的發燒友。除了聲場規模對於頂級耳機而言差強人意以外,從外到里都能讓人輕鬆陶醉於音樂的整體感受在當今高端市場私認為是難得的。不免讓人好奇,如此獨特的結晶是因為Empyrean獨特的混血身世嗎?要知道這款耳機的設計和製造都來自多元的羅馬尼亞Meze工廠,聲學來自烏克蘭Rinaro公司。

  關於MEZE Empyrean的分享這回就暫時到此了,希望能有Empyrean的同好給三耳君分享下你們的搭配。對能聽頭戴不聽耳塞,一般頂級頭戴脖子又受不了的三耳君來說,Empyrean真是目前的最佳選之一了,期待還能聽到更全面的Empyrean搭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