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美國人卡住中國芯片,而是中國人?看看任正非逆天改命的傳奇

任正非說過一句話:真正卡華為脖子的不是美國人,而是中國人。最近看到這個報道,心裡很不是滋味。

前幾天,芯片生產領域佔據全球超60%以上市場份額的台積電,宣布美國工廠開幕,半導體芯片相關企業高管及美國政要在內的各界名人都出現在典禮上,其中有一半以上是華人面孔。


眾所周知,全球半導體芯片產業本該是華人的天下。縱觀全球芯片設計榜單,排名前10的企業中,華人企業佔據75.48%;排名前10的企業創始人或CEO,也都是中國人,包括台積電的張忠謀、英偉達的黃仁勛等知名半導體巨頭。

如今的現實卻是,中國大陸的芯片落後被制裁,華人在美國研究出芯片的高端技術,中國出高價買回來,可悲可嘆。

對於這個“雞跑到別人的窩裡下蛋”的問題,任正非曾在C9高校聯盟上直擊要害:芯片卡脖子難題不需要高校來解決,國內的高校應該敢於捅破天,多培養一些有愛國情懷的人才。

一晃,錚錚傲骨任正非今年已經78歲了。

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這位44歲負債200萬又離婚,艱難開啟創業之路,說自己“50歲時才真正成熟”的商界傳奇——華為創始人任正非。


一、吃不飽飯,但有父母無條件的愛

貴為華為總裁,任正非什麼山珍海味吃不到,可誰能想到,他的童年時光能吃飽飯是一種奢侈,餓肚子是常態。連吃到一個白面饅頭最簡單的願望,直到高中畢業他都沒實現。

任正非1944年生於貴州安順鎮寧縣一個貧困山區農村,父母皆是中學老師。兩個收入微薄的知識分子要如何養活7個孩子?

那個年代只能靠“摳”和節儉。每個孩子的飯,由母親按量分配。任正非備戰高考,常常餓得飢腸轆轆,導致注意力不集中,不得不用家裡殘留的一點米糠和菜烙着吃。母親知曉後,硬生生給他每天省出來一個小玉米餅,任正非愈加不敢辜負母親的期望,努力考上了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後併入重慶大學)。

年少時的任正非

“我能考上大學,小玉米餅功勞巨大。如果不是這樣,也許我也進不了華為這樣的公司,社會上多了一名養豬能手,或街邊多了一名能工巧匠而已。”

雖然物質短缺,但母親給予了他無條件的愛。不僅在食物上滿足他,也在衣着上讓他穿得體面。那時候每人每年僅0.5米的布票,自己都捨不得穿新衣服的母親,為了讓上大學的任正非開心,“出手闊綽”給他做了兩件襯衣。鄰居們掉在地上的玉米粒,被母親撿來做成玉米面給他做路上的乾糧。

為給任正非做一床“新棉被”,父親母親還向全村人討要布頭才湊齊。

任正非父親

父親在後來的十年浩劫中被打倒,受盡磨難也依然為兒子咬牙挺住,還把自己唯一的一雙皮鞋給任正非穿。幾十年後,任正非一想起此事仍自責不已:

“當時的父親,被關在牛棚,要干很多苦力活,他比我更需要這雙鞋,我卻把它穿走了。”


二、人到中年一無所有,又擁有一切

大學畢業後,任正非成為一名基建工程兵,也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段姻緣。省長的女兒孟軍看上了這個沒錢但談吐不凡的有志青年,白富美願意跟着窮小子吃苦,只圖愛情。

左二為任正非妻子孟軍

兩人婚後生育兩個孩子(大女兒就是孟晚舟),一直過着平平淡淡也幸福的日子。直到1987年,任正非遭遇人生滑鐵盧,他在一筆電視機生意中,對方連定金都沒付就投入生產,結果人跑路了,200多萬打水漂(那會兒內地城市月工資平均不到100元,這個數額對普通人而言是天價了),公司決定開除他。

雪上加霜的是,事業不順,他的家庭後院也起火。妻子因為養孩子本不富裕的現狀又突然欠債200萬巨款,再加上和公婆同住產生矛盾,直接提出了離婚。

43歲的任正非,人到中年一無所有,家庭事業失敗,和父母侄子蝸居在十幾平米的出租屋裡,上有老小有小要靠他,怎一個慘字了得。最窮困潦倒的時候,他的母親每天趕着菜市場收檔去撿攤主不要的爛葉子,買最低價的死魚爛蝦,這才幫助一家老小度過最艱難的日子。

任正非父母

危機也蘊藏着轉機。1988年,44歲的任正非觸底反彈,拿着東拼西湊借來的21000元走上創業之路——註冊華為公司。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華為成為世界設備供應商巨頭之一,更是中國的驕傲。

過去走的每一步險象環生又困難重重的路,任正非但凡沒有堅持堅持再繼續堅持一秒的勇氣和魄力,都不會有現在的一切。


三、永遠的遺憾,一生的悔恨

人生最大的遺憾,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任正非把企業做這麼大,得到了全天下,但照顧不到母親的晚年,成了他心中永遠的痛。

母親的愛支撐任正非走過生命的諸多寒冬,但常年被母親念叨多回家看看的任正非,每年春節期間都在國外出差。2001年,任正非陪同國家領導人出訪伊朗受到當面誇獎,他原本想打個電話和母親分享快樂,但又怕被母親嘮叨便作罷,決定還是回去之後再說,反正以後的春節要好好陪伴她了。

獨自排隊打車出差的任正非

不曾想,一個猶豫竟讓幸福戛然而止。遠在雲南昆明的母親在出門買菜時出了車禍,任正非接到家人打來的電話後,連夜從國外多番轉機趕回家。造化弄人,當他到達母親床前時,看了母親最後一眼,竟從此天人永隔。

後來久久不能釋懷的任正非,總是一遍遍回想:如果那天他及時給母親打那個電話,母親出門就會晚個一兩分鐘,是不是就不會遭遇那場車禍了?

可惜,沒有如果。

更讓任正非痛哭流涕的是,整理母親遺物時,他才發現生性節儉的母親特地給他留了辛苦攢下的幾萬塊錢。背後是母親的用心良苦,母親擔心他萬一日後生意要是遇到困境,這筆錢至少可以讓兒子吃飯有保證。

母親就是這麼偉大,永遠想着為孩子兜底。哪怕成功如任正非,這位外人眼裡的硬漢,只是個會被母親擔心有沒有好好吃飯的小孩。

當然,想做的事,不論幾歲,只要你想都可以開始,多晚都不算晚。人生從不缺重來再來的勇氣,“順風順水時充滿危機意識;身陷絕境之後,又表現出無可救藥的樂觀”,致敬任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