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卡價格血崩、AMD/Intel處理器新品已經/即將發布、NVIDIA全新40系新卡或將發布…讓平靜的電腦DIY市場再起波瀾。但對於喜歡折騰的玩家來講,已經可以直接上手,還不用花費太多的12代非K酷睿處理器超頻,可能更具吸引力。
其實,非K的i3乃至i5超頻以往就並不僅限於傳說,只是門檻太高,根本不適合普通玩家去折騰。而當下,微星MAG B660 MORTAR MAX WIFI 迫擊炮主板的發布,將傳說照進了現實,讓普通玩家使用非K的12代酷睿處理器,也能輕鬆超頻上5.0GHz(甚至更高頻)並穩定運行。
主板開箱
無需“魔改”,入手微星MAG B660 MORTAR MAX WIFI 迫擊炮主板就能輕鬆超外頻?這塊主板,有這麼神奇?答案是肯定的,下文我們將一一道來。
外包裝整體風格與早先的B660M迫擊炮類似,不過在細節方面做出了一些調整。另外, 還新增了支持GEN5和OC 標識,這也是這塊新迫擊炮的兩大不一樣;
直接看主板本體,外觀方面與舊款基本一致,M-ATX規格,黑色PCB板上,關鍵位置都有大面積的銀色金屬散熱裝甲,堆料非常紮實,散熱裝甲上一些線條的點綴,讓主板整體顏值表現更加優秀;
12+1+1相60A智能供電設計,搭配雙8Pin的CPU外接供電,對於一塊英特爾B級別主板來講,應該說是頂流般的存在;
四條DDR4內存插槽,採用單邊卡扣設計,支持XMP內存超頻技術和ECC內存糾錯技術,最高支持4800MHz的內存頻率,最大支持128G的內存容量。
PCIe插槽部分,主板共提供了兩條PCIE x16和一條PCIE x1規格的插槽,其中,近CPU側的PCIe插槽採用了金屬外殼加固,支持PCIe 5.0 x16傳輸協議,另外兩個PCIe插槽則為PCIe 3.0 x16和PCIe 3.0 x1插槽,這樣的配置既能保證主板的性能發揮,還能兼顧主板的拓展能力。
依舊是兩個M.2固態硬盤插槽設計,支持PCIe 4.0 x4傳輸協議,可以達到64Gbps的傳輸速度,6個SATA硬盤接口則支持 SATA 3.0傳輸協議,最高可以達到6Gbps/s的傳輸速度;
預裝好的一體式I/O裝甲,配備4個USB 2.0 Type-A接口、3個USB 3.2 Gen2 10Gbps Type-A接口、1個USB 3.2 Gen2x2 20Gbps Type-C、以及一個DP 1.4、一個HDMI 2.1視頻接口、一對無線WIFI天線接口、一個2.5G 有線網絡接口和一組音頻接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全新的迫擊炮MAX主板,支持WIFI 6E,相較於此前的WIFI 6傳輸標準,可以支持更多信道頻率和傳輸帶寬,有效的加強了WIFI模塊的數據傳輸能力與設備兼容數量;
除了WiFi 6E,這塊新主板最具價值的改變,就是近CPU的M.2固態旁的這顆瑞薩的RC26008 IDT 時鐘信號發生器,也正是這個新增的料件,給這塊主板提供了外頻超頻的超能力,並支持PCIe 5.0 x16的傳輸協議;
測試平台
完整配置單:i5-12400處理器(原盒),微星MAG B660 MORTAR MAX WIFI 迫擊炮主板,影馳RTX3070Ti星曜OC顯卡,影馳HOF Pro D4-3600Mhz 8G*2RGB內存,影馳星曜X4 1T M.2固態硬盤,骨伽波塞冬240一體式水冷,喬思伯MOD3 Mini機箱,安鈦克HCG 750金牌全模組電源…
其實一開始選擇的是一顆ES版本12400,有點不得勁,所以換成了原盒的12400,最終基本在OC 5.2GHz的情況下,跑完了絕大多數測試;
影馳星曜X4 1T M.2固態,定位入門級,但是完成今天的測試沒啥壓力;
內存方面,非K的12代酷睿對內存想穩定在G1模式高頻運行非常不友好,所以兩根影馳 HOF Pro D4-3600MHz 8G內存,也是不錯的選擇;
散熱方面,想超頻,百元風冷多少有些寒磣,所以選擇了骨伽的波塞冬240一體式水冷;
機箱方面則是選擇的開放式異形機箱,喬思伯MOD3 迷你版本,直接將排面拉滿;
安鈦克的HCG 750金牌全模組電源;
HCG系列應該是我裝機生涯中,點名率最高的系列。沒轍,十年免費售後換新,真香;再加上,全日系電容的豪華堆料搭配主動式PFC+LLC+DC-DC結構讓這塊電源在運行時可以更加穩定高效。內置的一顆12cm FDB液態軸承靜音風扇,也可以根據負載情況不同,進行智能啟停,保證整台主機在運行時可以更加的安靜。
處理器超頻,也是為了更好地發揮高端顯卡的性能,這說法應該沒啥毛病。所以,這片影馳RTX 3070Ti 星曜OC顯卡,是不是選低了?後悔也晚了,咱們先湊合著用吧;
超外頻教程
如果你還不知道怎麼進主板BIOS界面,今天這事兒可能就大了…如圖,調整12400倍頻,直接拉滿到40
點擊Microcode Selection,選擇Non K OC模式
CPU基頻(外頻)調整,數值125代表5GHz,130代表5.2GHz(40倍頻*130外頻=5.2GHz主頻);
外頻調整完後,內存頻率需要手動調整,外頻125狀態下我們鎖定在3667MHz G1,外頻130狀態下,我們鎖定在3640 MHz G1狀態;(不管可能無法開機,選擇這倆頻率也只是因為個人測試時,這個狀態最穩定)
CPU Core電壓調節,跟帶K的酷睿一樣,有點像摸獎,5G狀態我最低調到了1.21V的電壓,5.2G狀態,則基本拉到1.3V左右了;
性能測試
魯大師跑分測試,默頻跟超頻之後的處理器得分差距比較明顯,5G跟5.2G狀態下,得分相對比較接近。(默頻、OC5.0、OC5.2三種狀態下,處理器得分分別為57W/70W/72.5W,最大有27% 差距)!放實測圖,似乎更有說服力?
CPU-Z測試,默頻、OC5.0、OC5.2三種狀態下,處理器單核得分分別為658.3/801.7/842.2,最大有27.9% 差距;多核得分分別為4944/6230.3/6481.7;
CineBench R20測試,默頻、OC5.0、OC5.2三種狀態下,處理器單核得分分別為593/746/762,最大有28.5% 差距;多核得分分別為4386/5903/5936,最大有35% 差距;
CineBench R23測試,默頻、OC5.0、OC5.2三種狀態下,處理器單核得分分別為1669/1928/2018,最大有20.9% 差距;多核得分分別為12076/15342/15448,最大有27.9% 差距;
CPU Profile測試,默頻、OC5.0、OC5.2三種狀態下,處理器單線程得分分別為935/1084/1125,最大有20% 差距;最大線程得分分別為6005/7524/7850,最大有30% 差距;
Time Spy測試,默頻、OC5.0、OC5.2三種狀態下,處理器得分分別為9383/11013/11321,最大有20% 差距;
單烤FPU測試,默頻狀態,CPU的功耗穩定在80W以下,CPU的溫度穩定在59°左右;
OC 5.0G,單烤FPU測試,拉低電壓至1.21V,CPU的功耗穩定在130W左右,CPU的溫度穩定在91°左右;(OC 5.2G狀態,烤機測試無法通過)
超外頻的同時,似乎內存的性能也得到了更好的發揮。默頻、OC5.0、OC5.2三種狀態,分別對應3600MHz/3667MHz/3640MHz,G1模式。同樣的內存,讀寫複製性能,以及延時,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默頻:讀取速度51030MB/s,寫入速度為48980MB/s,複製速度為48240MB/s,內存延時為69.7ns;OC5.0:讀取速度為63626MB/s,寫入速度為62251MB/s,複製速度為58847MB/s,內存延時為53.6ns;OC5.2:讀取速度為66269MB/s,寫入速度為63719MB/s,複製速度為62391MB/s,內存延時為51.2ns...)
遊戲體驗
《古墓麗影·暗影》遊戲基準測試,超高畫質、DLSS超強性能、光追最高,超頻後遊戲幀數有幾幀的提升,但並不明顯;
《彩虹六號·圍攻》基準測試,超高畫質,超頻之後,不論1080P還是2K分辨率下,遊戲幀數提升都比較明顯;(OC 5.2G狀態,遊戲打開失敗,我也想知道為嘛)
《英雄聯盟》遊戲測試,超頻之後的遊戲幀數對比默頻狀態,提升也比較明顯;
《PUBG 絕地求生》遊戲測試,三極致畫質,超頻狀態跟非超頻狀態,遊戲幀數差距最大可能達到二三十幀;
測評小結
通過上文內容可以明顯感知,在微星B660M MORTAR MAX WIFI主板加持下,非K的12代酷睿i5-12400的潛能得到了更大限度的發揮,即便在OC 5.2G狀態下可能並不那麼穩定,但是OC 5.0G狀態下基本沒任何問題(也建議普通玩家選擇這個OC頻率日常使用為宜)。從實際測試來看,超頻之後的12400性能跟開了外掛一樣,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而遊戲體驗方面,也有不錯的提升。當然,本人也承認自己技術菜,以上也僅供參考;
總的來說,打破帶K處理器超頻的封印,配備全新的WiFi 6E模塊,還有可以戰未來的pcie5.0,全新的迫擊炮MAX主板,性價比應該說毋庸置疑。或許,也正因為如此,小馬拉大車的配置組合,在今後也或將會有更大的發揮舞台;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你也準備入手英特爾B字頭主板,你會選擇可以超外頻的主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