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伊評科技
如果要評選出來一款在2022年最“虎頭蛇尾”,最“傷仲永”的旗艦SOC,那麼聯發科的天璣9000一定是榜上有名。
作為聯發科旗下首款真正具備旗艦實力的SOC,天璣9000在發布之初可謂是出盡了風頭,當時聯發科為了給天璣9000宣傳造勢,不惜花重金在上市之初就給各大數碼視頻UP主們提供了大量搭載天璣9000的工程機來進行前期的宣傳預熱。
而在這款芯片的堆料方面,聯發科也確實下足了本錢,天璣9000這款芯片用上了當時地表最強的台積電4nm工藝,ARM公司最新的Cortex X2大核心(以及A710,A510),比驍龍8 Gen 1更大一些的8MB L3緩存(驍龍8 Gen 1及驍龍8+都是6MB緩存)、10核心的Mali G710 GPU架構以及最高支持3.2億像素,同時支持三個3200萬像素的攝像頭的ISP圖像處理芯片。
最重要的是,在這兩年被大家廣泛關注的能效比方面,天璣9000的表現同樣不錯,相比於同時代的驍龍8 Gen 1明顯要強很多,就算相比於目前最新的驍龍8+處理器,天璣9000的表現也不差太多,如下圖所示,這是極客灣做的能效對比(曲線越靠上越好)
總的來說,天璣9000這款處理器具備一款旗艦SOC應有的素質,甚至可以說是超預期的。並且,聯發科也給予了非常多的資源扶持,理論上來講,這款SOC是具備爆火的潛質的。
然而,後續的發展卻非常的出乎預料——天璣9000的市場反應異常的冷淡。
筆者盤點了一下,自從天璣9000發布以來,市面上一共只有五款機型搭載過該SOC(不包括天璣9000+處理器)分別是OPPO Find X5Pro天璣版,紅米K50Pro,VIVO X80和VIVO X80Pro天璣9000版以及榮耀70Pro+。
其中,除了VIVO X80,紅米K50Pro賣的不錯之外,其他三款機器基本就是為了發布而發布,銷量非常低。反倒是天璣9000的小弟天璣8100憑藉著優異的表現在中高端市場打開了局面。
那麼問題來了,在口碑以及綜合素質方面表現都很不錯的天璣9000處理器為什麼沒能打開局面?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樣的,本文我們就來做一個綜述。
1、消費者對於聯發科芯片的固有認知讓手機廠商不願意冒險。
在魔幻的2022年9月份,大家應該都見識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一款只支持4G網絡,配備驍龍8+處理器,IMX766傳感器,配置表現平平的華為Mate50的銷量竟然突破了400萬台,並且還供不應求,我估計這個數據比其他友商所有的驍龍8+機型的總銷量還要高。
而支撐華為Mate50系列銷量的核心因素就是品牌,因為人們認可華為Mate這個金字招牌,這就是品牌的力量。
而在芯片市場,其實也擁有這樣的一條“鄙視鏈”,經過漫長的演化,現階段的消費者早就已經形成了蘋果,高通,華為海思為高端,聯發科,紫光展訊為低端的認知。就像小米手機發布高端手機,市場不是那麼認可一樣,天璣9000作為聯發科旗下首款旗艦SOC,消費者也不會輕易的認可他。
而對於手機廠商來說,自然也不願意搭載一枚沒有群眾基礎的旗艦SOC,所以,天璣9000遇冷是可以預見的。
2、需要付出較大的人力成本去做軟硬件的適配。
做過開發的應該都很清楚,不同的框架,不同的架構都擁有自己的設計邏輯和語法邏輯。芯片也是一樣的,不同的芯片都擁有自己的技術特點和開發文檔,而手機廠商在拿到這枚芯片的時候就需要安排相應的人員進行適配和開發。
其中最難適配的方面就是ISP圖像處理模塊,由於聯發科之前發布的SOC大多都不需要去專門維護圖像算法,因為這些芯片都是中低端芯片,搭載的機型也都是中低端機型,根本不需要手機廠商去過多關注圖像方面的問題,能正常成片就是及格。
然而對於天璣9000這枚芯片來說,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天璣9000的適配機型都是一些高端機,而高端機中最受關注的就是成像素質。所以,手機廠商必須要抽出人手去做天璣9000的適配工作,而且這還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那麼這就必然會增加研發成本和延長研發周期。這對於追求快速迭代的手機廠商來說,自然不是什麼好事情。
並且根據筆者在內部得到的信息,聯發科處理器的開發文檔等方面的完善程度相比於高通有一定的差距,這也會讓適配工作增加難度。
這種種因素集合在一起,也就導致了天璣9000的遇冷。
3、驍龍8+的快速問世,讓天璣9000沒有生存空間。
雖然驍龍8 Gen 1的綜合表現不及天璣9000,但是高通也沒有閑着,在5月份就帶來了全新的基於台積電4nm工藝,能效比表現比天璣9000更好的SOC——驍龍8+。(手機廠商內部拿到的時間更早)
這就對天璣9000產生了直接的衝擊,畢竟能效比更好,性能更強且品牌知名度更高的驍龍8+才是最穩妥的解決方案。
總之,聯發科天璣9000遇冷雖然有些出乎意料,但是細想之下也並非難以理解,聯發科想要在高端市場和高通齊頭並進,起碼還需要兩道三代的迭代,才能重拾消費者的信心。
END 希望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