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大底還不行,盤點那些廠商不會告訴你的手機影像知識
現在的智能手機為了帶來更好的影像表現,每年在鏡頭裡的用料可以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是對像我們這樣最多用鏡頭來付個款的拍照小白來說,最大的感受就是看着廠商宣傳說傳感器越來越大,像素越來越高,鏡頭越來越多。某種意義上講有好非拍照愛好也莫名捲入到了手機圈的影像內卷之中。
尤其在最近小米12S Ultra發布前官宣的那一顆一英寸的IMX989傳感器。一時間整個數碼圈都掀起波瀾,其中什麼大底無用論,蘋果iphone的計算攝影才是神之類的言論真的也是魚龍混雜。
下面我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大底和像素的一些攝影知識,保證你不會被廠商像素大戰忽悠的同時,更不會被半桶水的評論區搞成數碼焦慮。
第一:像素是次要的,底的面積要更重要
好多人被以前手機圈的像素大戰給帶偏了,尤其是手機攝影進入一億像素時代後,唯像素論才有所平息。首先是像素卷到頭了,很難再加了。再就是一些號稱一億像素的千元機,其實拍照效果也就那樣,依舊是能登個電腦微信就行的水平,更何況還有蘋果這個從不以像素論影像的異類在。
事實上所謂像素其實就是傳感器上划出的像素點數量,分得越多越小像素越高,但是像素越高,單位面積的進光就會少,於是就會產生噪點,尤其是在夜景表現十分明顯。所以大像素一般都要配合大底的傳感器才有用,而且現在一般情況下視頻平台都是會壓縮畫質的,一個億的像素可能給你平台以4合一的算法壓到2700w像素左右,所以拼像素是個當今最吃力不討好的方式。
一款好的手機主攝,在像素和大底之間會有一個比例的問題。比如去年公認的拍照機皇小米11 Ultra他就搭載的是接近一英寸的1/1.12的三星GN2但是像素卻是5000w,而不是業界目前最高的一個億。同理今年小米12S Ultra里的一英寸imx989傳感器,用的應該也是5000w像素。
第二:算法決定一台手機的下限
傳感器每個廠商都能用,但是具體成像效果各自都有差別,這就是算法的功勞。就如蘋果雖然人家用的萬年2000w像素主攝,但是由於算法優化,蘋果的成像一直都不虛安卓里一堆大底高像素影像旗艦。當然也是因為過度依賴於算法,導致蘋果的長焦和夜景一直很拉胯,畢竟夜景這一塊是吃的是硬件配置比較多。
小米官方也說這款一英寸的imx989在小米12S Ultra用了一段時間後也會將其開放給業界。到那時國內廠家人人都可以用一英寸大底,這種情況下如何在影像方面決勝就要看自家的算法優化了。比如夜景小米有夜梟算法,可以提高暗部細節亮度和清晰度,小米12系的“萬物追焦”可以提高手機拍夜拍的的速度和物體焦距鎖定能力。可以說最影響拍照體驗的不是內部硬件,是拍攝時優化手感的算法軟件。
第三:防抖配置和副攝體驗
防抖大家了解最多的應該就是ois光學防抖了,總所周知底越大,對抖動的敏感度就越高,所以一般的大底傳感器都要進行裁切才行。小米12S Ultra這次宣稱不裁切那麼應該在鏡頭的物理防抖方面有着很高規格的用料,也許是那顆和徠卡合作研發的轉速鏡頭有關?
還有就是我之前講的都是基於主攝拍照效果,實際上手的話,作為副攝的長焦,廣角,潛望等副攝也關乎體驗的一大重點,尤其是上半年各廠都有所忽略的長焦鏡頭。現在市場上可太期待有一款新的在5x,10x里可以無損光學放大的長焦鏡頭手機了。要不然搭載驍龍888的小米11U的生命力也不會這麼強從去年3月活躍到現在。
總結:如何正確挑選一部好的影像手機,首先先看傳感器,根據我上面放的天梯圖選擇,一般情況下旗艦用的至少是imx766級別起。再就是副攝才主要看像素,那些200w,800w像素的長焦,潛望,黑白,微距鏡頭基本上都是湊數鏡頭,拿來拉差價的。最後就是看夜景表現,這個最吃手機算法和硬件的配合能力的場景,夜景的好壞基本上決定了一部手機整體影像性能的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