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之間:特殊的朋友,共贏的夥伴

位於法國蒙達爾紀“鄧小平廣場”上的百年豐碑雕塑。

位於北京西郊的“貝家花園”南大房外景。

里昂中法大學舊址。

5月1日,法國巴黎國際博覽會,人們在“遇鑒中國”中華文化主題展上參觀。

5月3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理解中國”叢書法文版圖書揭幕儀式在法國巴黎舉行。圖為現場嘉賓在展位前駐足了解相關圖書。

法國巴黎榮軍院前街道兩側懸掛中法兩國國旗。

“中國一直視法國為優先合作夥伴,兩國人民有着特殊友好感情,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們要繼承好,發揚好,使中法關係繼續走在時代發展前列。”2019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尼斯會見法國總統馬克龍時指出。

中法之間的特殊情誼,來自雙方在相互尊重和信任基礎上的民心相通。展望未來,中法這對“特殊的朋友,共贏的夥伴”將傳好歷史的接力棒,堅守建交初心、賡續傳統友誼,推動中法關係邁上新台階。

里昂中法大學見證兩國一段特殊交往史

“法中友好精神一定會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里昂中法大學舊址位於法國里昂市富爾維耶爾山丘上。歷經百年風雨,舊址上高聳的石堡城門上,用中法兩種文字鐫刻的“中法大學”依然清晰可見。“里昂中法大學見證了兩國一段特殊交往史,也記載了近代以來中國兩段重要對外交往史。”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參觀里昂中法大學舊址時表示。

里昂新中法大學協會副主席、法中友協聯合會主席阿蘭·拉巴特清晰地記得10年前陪同習近平主席參觀時的場景。“能為習近平主席講解,我感到十分榮幸和激動!習近平主席仔細聆聽講解,觀看歷史照片和珍貴實物。”拉巴特告訴記者,2014年為了迎接習近平主席,里昂市政府將收藏在市立圖書館的里昂中法大學的檔案資料、雜誌、圖書等原件彙集,推出了“里昂中法大學歷史回顧展1921—1946”。參觀時,習近平主席不時駐足凝視默思,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我和我的同事們都感受到,習近平主席很了解那段法中交往的歷史,十分重視兩國的傳統友誼和民間友好。”拉巴特說,習近平主席到訪後,里昂中法大學歷史回顧展成了常設展覽,平均每個月都有逾千人前來參觀。“對我個人而言,習近平主席的到訪更加堅定了我繼續為兩國友好交往貢獻力量的決心;對里昂市而言,習近平主席的到訪推動了里昂新中法大學協會的成立。”拉巴特介紹,2016年里昂新中法大學協會正式成立,以協會的形式搭建起里昂與中國交流的平台。

拉巴特表示,自成立以來,通過教育交流、代表團互訪、舉辦論壇等形式,里昂新中法大學協會搭建起法中經濟、教育、文化、旅遊、民間團體等交往的新平台,不斷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

里昂中法大學秘書長林建生說,如今,里昂中法大學繼續發揮着促進法中教育交流和人才培養的作用,每年招收的中國留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同包括蘭州大學在內的中國多所高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教育合作。“習近平主席10年前的訪問,讓里昂中法大學被更多人熟知。法中兩國交流合作內容日益豐富,人員往來更加密切。”林建生說。

“一段難忘的歷史”“中法友誼長青”“致力於推動法中文化交流”……在里昂中法大學歷史博物館門口的紀念冊上,參觀者紛紛留下參觀感受和祝願。“里昂中法大學承載的法中友好精神一定會代代相傳、發揚光大。我們歡迎習近平主席再次訪問法國,法中友誼必將書寫更加美好的篇章。”拉巴特說。

法國醫生貝熙葉開闢自行車“駝峰航線”

“希望我能像父親那樣,為促進法中友誼作出貢獻”

北京西山腳下,一處中西合璧的建築掩映於靜謐山林中——這就是“貝家花園”,曾為法國醫生貝熙葉的居所,也是中法友好的歷史見證。

“我們不會忘記,無數法國友人為中國各項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他們中有冒着生命危險開闢一條自行車“駝峰航線”、把寶貴的藥品運往中國抗日根據地的法國醫生貝熙葉。

在巴黎家中,貝熙葉之子貝石濤拿出一本相冊,指着一張貝熙葉騎着自行車在崎嶇土路上運葯的照片說:“父親從北京聖米歇爾醫院將藥品和繃帶運到在北京西山的別墅,再輾轉送往抗日根據地。先是用汽車,後來騎自行車,一直堅持到戰爭結束。我為父親的壯舉感到驕傲。”

貝熙葉在中國生活長達40餘年,曾擔任北京聖米歇爾醫院院長、北京大學校醫等職。利用自己的身份,貝熙葉掩護中國愛國青年學生、中共地下黨員和國際友人穿越日軍封鎖線進入抗日解放區,為中國抗日將士運送戰地急需藥品,被稱為“無私援助中國人民的白求恩式醫生”。

曾經的“貝家花園”,不僅是貝熙葉的行醫之所,也是中法友人的聚會之所。《紅樓夢》法文版校譯者鐸爾孟、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聖—瓊·佩斯都曾是這裡的座上賓。也正是在這裡,貝熙葉結識了中國教育家李石曾和蔡元培。如今,得到良好修繕和維護的“貝家花園”見證着中法友誼代代相傳、再續新篇。

從2015年播出《貝家花園往事》紀錄片,到2017年原創話劇《貝家花園》首演;從去年10月正式啟播法語版紀錄片《貝家花園》,到今年年初在巴黎揭幕貝熙葉半身像雕塑……中法友誼史上這段難忘的佳話不斷延續。“感謝中國人民對我父親的友誼與紀念。”貝石濤說,他計劃撰寫、出版書籍並參與電影和紀錄片的製作,幫助法中兩國人民了解這段歷史,“希望我能像父親那樣,為促進法中友誼作出貢獻”。

小城蒙達爾紀留下中國革命先驅的足跡

“我們深知,青年是法中友好的未來”

2019年3月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時,習近平主席指出:“今年是一個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年份,既是中法建交55周年和中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00周年,也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知古可以鑒今,為了更好前行。”

100多年前,一批批胸懷救國夢的中國青年遠渡重洋,學習新思想、新知識、新理念,許多人選擇來到法國。從巴黎乘坐火車向南行駛100多公里,便可到達小城蒙達爾紀。當年,就是在這裡,一群中國青年開啟了早期旅法勤工儉學運動的序幕。

從火車站出來,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鄧小平廣場”中法雙語指示牌,這是小城內10餘處“偉大的足跡”的起點。沿着這條路線,人們可以探訪當年在此工作和學習的中國革命先驅們的舊居,循着他們的足跡體味他們的革命熱忱和求知生活,感受中法兩國源遠流長的友誼。

在位於雷蒙特列街15號的中國旅法勤工儉學蒙達爾紀紀念館裡,豐富的圖文資料詳細講述着那段歷史。館長王培文介紹,旅法勤工儉學運動這段特殊歷史,讓中國人民對法國有着特殊的友好感情。“我們要傳承和發揚這一屬於兩國人民的共同精神財富,促進兩國人民的友好交流。”王培文說。在法國中央—盧瓦爾河谷大區議會主席博諾看來,這段歷史既是百年前法中交流互動的重要見證,也為兩國當下與未來的友好交往注入新動力。

目前,紀念館平均每年接待約5000名參觀者。以常設展為依託,紀念館通過舉辦研討會、圖片展、座談會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搭建起中法兩國青年交往的橋樑,拉緊中法友好紐帶。

蒙達爾紀見證了中法交往歷史,也一直致力於推動兩國民間友好和青年交往。蒙達爾紀市市長伯努瓦·迪容不久前訪問了中國。他對記者表示,在浙江湖州、湖南長沙、四川廣安三地參觀訪問期間,他感受到中國發展的澎湃活力和中國人民尤其是青年人的熱情。他與中方就深化法中青年交往達成初步意向,將通過組織遊學、體育比賽、音樂交流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推動兩國青年間的交流溝通。

在“鄧小平廣場”上,矗立着一座名為“百年豐碑”的紀念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百年的人物群像雕塑。“銘記歷史是更好地面向未來。”雕塑背面這句以中文和法文鐫刻的話飽含深意。“我們深知,青年是法中友好的未來。蒙達爾紀將繼續推動法中兩國青年交往、文化交流,為兩國友好注入活力,延續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迪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