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0噸鋼筋遭遇垮塌,美國工程師的一處改動,導致75人喪生

前言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

中國古代交通在先秦時期便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車馬”、“步輦”和“舟船”等出行的交通工具在商朝時期便已經開始了使用。而隨着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出行也變得越來越便利。所謂“造舟為梁,不顯其光。”我國從古代開始就十分重視橋樑建設。不僅堅固耐用,也極具美觀性。

縱觀世界各地,不少大橋都巧奪天工,堪為人類藝術品。“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一座大橋建起來不容易,常年穩固使用更是不容易。稍有差池,後果便是難以預計。曾經在美國就有一座大橋,因為工程師的一個決定,19,000噸鋼筋從天而降,直接導致75人喪生,成為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災難。

建橋事宜的敲定

這座橋名叫魁北克大橋,1987年由加拿大和美國工程師協會聯合定為歷史紀念地。它命運多舛,接連倒塌,再被重建,一度成為工程學者們的打卡地。這裡在1996年還被授予了歷史遺迹的稱號,在這座橋上到底發生了什麼?值得被如此紀念呢?

這座橋橫跨聖勞倫斯河,在沒有建橋之前,這條河是一條非常重要的交通樞紐。夏季的時候,水面上船來船往十分熱鬧,但到了冬季這裡水面結冰,想要渡河還需要等河面解凍後才能再次開船。早在18世紀,當地居民常常抱怨交通不便,強烈要求有關部門修建一座橋。可是聖倫斯河的水域特殊,這裡水流湍急,想要建起一座大橋施工難度很大,另外由於水面十分寬闊,即使是在河的最窄處也有3200米寬,但由於居民的呼聲很高,1887年,建橋的事就被提上日程。

人們對建橋十分重視,整個工程如火如荼的準備着,魁北克的商人和一些政治家們也在這座橋上出了錢。在眾多高層人士的配合下,魁北克橋樑公司接手了這座橋樑的建設工程,並且得到了100萬美金的資金支持。

橋第一次垮塌

因為這座工廠建起來十分麻煩,眾多設計師們在橋樑的施工方案上一直存有很大爭議,為此公司專門請來當時著名的橋樑建築師Theodore Cooper對工程整體進行改良設計和後期監督,本來一開始提交的設計方案中,整體橋樑的主跨距是487.7米,但遭到了這位設計師的反對,他綜合評價了該橋所處的地形,認為應該將整體跨度延伸到548.6米。

他的理由是這樣做可以增加橋墩的穩固性,也可以降低冬季冰凍對橋墩的影響,另外還可以節省下一筆費用。因為他的知名度比較高,大家也就遵從了他的意見,但是這次修改卻導致了嚴重的後果。改動以後,整體橋樑的受力變得不再均衡,很多構件遭到擠壓變形,本來在建造的時候有人發現了這個問題,也寫過報告,但沒有引起高層的足夠重視,這座大橋建好以後還沒有通行,就轟然倒塌。

1907年8月29日,當時工人們正準備收工往岸邊走,忽然在身後傳來轟隆一聲巨響,當時橋上的人們還沒有反應過來,就瞬間感覺天旋地轉,掉進了河水中。整個橋整體下陷,共19,000噸的鋼材瞬間垮了下來,橋樑倒塌發出的巨響使得遠在十千米以外的魁北克市市民聽得清清楚楚。當時在橋上工作的工人本來有86名,不少工人不是被折斷的鋼筋壓死,就是被湍急的河水沖走而亡。據後來的統計,有75名工人在此次事故中失去生命。

再度2次建橋

這場事故之後,橋樑的建設也暫時被擱置下來。直到1913年才又重新開始建造新橋。設計方面比原來謹慎了許多,受壓構件的截面積也比原來設計增加了一倍,但即使是這樣,仍然沒有阻止悲劇的再次發生。在1916年的9月,安裝一個支撐構件時,橋樑再次斷裂,整個橋從中間斷裂,再次跌入聖勞倫斯河中,這一次,又導致13名無辜的工人喪生。

遭受兩次塌陷的魁北克大橋,只得再次開工建設。1917年終於竣工通車了,在1922年,加拿大的七家工程學院聯合做了一項決定,決定把建橋過程中廢舊倒塌的鋼筋材料全部買下來,經過工藝加工成一枚枚的戒指,送給學習工程的學生們。本來這個初衷是好的,但真實操作的時候,工人發現這些鋼筋的結構非常堅固,很難被打造成戒指,所以學院又決定使用其他材料替代。為了讓學生們記住這個因為設計失敗而兩次倒塌的大橋,還特意將戒指製作成了扭曲的鋼筋形狀,以此提醒那些學工程的學子們一定要珍視生命,謹慎建造,不要重蹈覆轍,連累無辜的工人們喪失生命。

參考文獻:《詩經.大雅.大明》

《水調歌頭·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