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胡璐、古一平
“孟春之月,盛德在木”。3月12日,迎來我國第47個植樹節。
2025年3月11日,在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區長青社區,幾名小學生為剛種的三角梅澆水。(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攝)
森林覆蓋率已超過25%,成為全球增綠最多的國家;鏖戰沙海一年多來,“三北”工程區完成治理任務7600多萬畝;3046公里、46年,中國人以罕見的執着,將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圍了起來……
綠化祖國,擴綠不停,綠色家底越來越厚。
20世紀70年代,“三北”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僅為5.05%,每年風沙天數超過80天。1981年12月,我國通過《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義務植樹成為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從播種春天裡的每一抹綠色,到實現塞罕壩“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再到齊心協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堅持不懈的植樹造林行動,是人們對家園、對祖國無盡的熱愛。
2024年12月3日,在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後河壩沙漠阻擊區,工人在查漏補缺補扎草方格。(新華社記者王菲 攝)
2024年,全國完成營造林444.6萬公頃,種草改良322.4萬公頃,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78.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超25%,森林蓄積量超200億立方米。
如今,在“三北”工程東部殲滅戰片區,科爾沁沙地正在重現往日稀樹草原的壯美景觀。在中部攻堅戰片區,庫布其沙漠藍色的光伏和金色的沙漠交相輝映。
綠色就在身邊。2024年,開工建設“口袋公園”6200餘個,建設城市綠道7300餘公里。全國360餘個地級市累計輪換開放草坪1.8萬公頃。
綠化祖國,增綠就是增優勢。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發展林下經濟。生產更多綠色健康的森林食物,將更好滿足14億多人的餐桌需求;發展好森林旅遊、生態旅遊,也將更好承載人們對詩意遠方的嚮往。
我國具有食物生產功能的樹種有幾百種。森林食物年產量超2億噸,是繼糧食、蔬菜之後的第三大重要農產品。
2024年,全國經濟林年產值超2萬億元,林下經濟年產值約1萬億元,成為激活鄉村振興的“綠色引擎”。
國家林草局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林草產業總產值達10.17萬億元,同比增長9.6%。生態旅遊也發展得更加紅火,遊客量同比增長9.1%。
2024年7月11日,遊客乘坐電瓶車在伊春市上甘嶺溪水國家森林公園內穿行(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沒有綠色低碳,就沒有高質量發展。
植樹造林是增加森林碳匯的重要途徑,是助力“雙碳”目標最經濟實惠的方法。據測算,目前我國林草年碳匯量超過1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居世界首位,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壓艙石”。
面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嚴峻挑戰,中國向世界莊嚴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國家林草局生態司一級巡視員郭青俊說,為鞏固和提升林草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將堅持擴綠、興綠、護綠並舉。擴大林草面積,增加林草碳庫總量;提高林草資源質量,提升碳匯增量,提高林草生態系統碳匯潛力;加強林草資源保護,減少碳庫損失。
植樹就是植未來,要一茬接一茬種,一代接一代干。
種樹已成為新風尚。2024年,我國發布各類盡責活動6.1萬個,建成“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2600餘個,更多人可以就近種下一片綠。
今天的植樹,既在廣袤祖國大地上種下片片綠色,也在廣大人民特別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綠色種子,共同迎接希望的春天,共同建設美麗中國。
趁着大好春光,一起去種樹吧!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