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不做增程”,長城汽車斬釘截鐵的態度,將技術路線的爭議推向高潮。
在新能源汽車浪潮洶湧澎湃之際,魏建軍彷彿一位獨行俠客,手握利刃在荊棘叢生的道路上堅定前行,精心布局着一場陽謀。
1. 長城打死也不做增程
作為行業頭部車企,長城的一舉一動總是備受外界關注。
近日魏牌高山預售發布會上,長城汽車總裁穆峰高呼:“長城汽車打死也不做增程!”
這句看似情緒化的表達,絕非一時意氣之下的博人眼球之言,而是長城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其技術路線的宣言書。
穆峰透露,在選擇動力技術路線的時候,長城汽車內部,其實針對獨擋混聯,以及增程兩個方向做過多次激烈探討和爭論。
最終,長城認為增程技術雖然門檻低、成本低、開發難度小,但在中高速場景下能量傳遞鏈路太長,效率較低,能量損失較大。
而長城的hi4混聯繫統在中高速場景,通過直驅縮短三分之二的傳遞路徑,效率提高13%;在高速爬坡場景,通過檔位調節發動機負荷效率,較增程再提升15%到20%。
對此,長城董事長魏建軍的態度也很明確——長城不會選擇增程式技術路線。老闆都這樣說了,看來長城是鐵定不會做增程了。
2. 無人問津到備受追捧
事實上,增程並非什麼新技術,而是很早之前就有了。
只不過以前大家認為,這是很落後的過渡技術,不值得去做。大多數車企對該技術嗤之以鼻,導致其汽車技術的舞台上無人問津。
例如2020年9月,大眾集團中國區ceo馮思翰,炮轟增程式技術是“最糟糕的方案”,斷言“發展潛力不大”。
2022年,時任魏牌ceo的李瑞峰公開表示:“增程式混動技術落後是行業共識”。
直到新能源汽車浪潮湧起,增程式因為兼顧油車和電車的優點,在理想、華為問界等汽車品牌的推動下,增程式汽車開始大行其道,成為備受消費者追捧的“香餑餑”。
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2023年預言,中國自主品牌會在未來一兩年都轉換成增程式的技術路線。後來很多車企,確實都跟進了這一技術。
唯有長城汽車一直背手冷眼旁觀,絕不盲目跟風。如今魏建軍對增程拒絕的堅定態度,更讓外界對其背後的考量充滿好奇。
3. 魏建軍布局一場陽謀
長城汽車似乎一意孤行,在行業中顯的格格不入,但這正是魏建軍精心布局的一場陽謀。
首先,魏建軍擁有30多年造車經驗,戰略腳步堅定執着,不會輕易隨波逐流。
在價格戰硝煙瀰漫的2024年,魏建軍帶領長城汽車,營收突破2000億元大關,凈利潤也突破了百億元,避開了新能源廠商價格戰的“泥沼”。
對於增程,長城認為這不過是一時的潮流,難以承載起汽車技術發展的未來,而且還不如自家的hi4技術好,自然不會輕易盲目跟進。
其次,通過放大市場聲量,長城得以藉此機會大力宣傳自家的 hi4 技術,打響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四驅平權”戰役。
長城汽車從用戶日常出行場景出發,研製出全球首創智控四驅電混技術——全新hi4,前後軸雙電機串並聯電四驅創新構型。
長城將hi4下放至15萬元級車型,把四驅的卓越性能,以更加親民的方式呈現給廣大消費者,打破了以往四驅汽車高不可攀的固有印象,極大地提升了長城新能源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最後,當大多數企業紛紛投入增程式的懷抱中時,長城悄悄布局了覆蓋轎車、suv、皮卡、重卡的混動體系。
這種“全場景覆蓋”的野心,顯然是增程這個過渡技術無法承載的。
因此,長城汽車在動力領域堅守“泛內燃機戰略”,堅持“燃油+混動+純電+氫能”四軌並行,圍繞場景需求進行差異化布局。
在激流中站穩,比盲目追逐浪潮更需要智慧。當行業為短期紅利瘋狂時,魏建軍的“慢哲學”,可能恰恰是通向未來的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