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燃爆致3死背後:從預警到奪命僅 2 秒,智駕安全誰來保障?

這是一場本可避免的悲劇。

2025年3月29日深夜,安徽銅陵德上高速公路,一輛小米SU7以116km/h撞向隔離帶水泥樁,隨後起火。車內三名前往安徽參加考編的女大學生,在電池爆燃的烈火中化作焦炭。

事故中受損的 SU7 的照片在社交媒體上流傳

這是小米於去年 3 月推出的 SU7 轎車的首次重大事故,自 12 月以來,每月的銷量已超過特斯拉Model 3

小米股價今年迄今上漲了 34.8%,周三收盤下跌 5.5%。

這場慘劇迅速引爆網絡關注,輿論直指智能駕駛的安全隱患。

面對輿論的淪陷,雷軍事故發表了深切的哀悼,並表示公司已成立專項小組,積極配合警方調查。 他強調,公司將全力協助家屬處理善後事宜。

慘劇背後,藏着一位母親泣血的勸告:“別信智駕,自己開才安全!”可女兒的回答卻是:“媽,你太老派了,小米的智駕比人靠譜!”

小米公司於4月1日在微博發布的聲明中提供了行車數據的初步時間線:

從數據看,NOA激活約17分鐘,期間檢測到駕駛員分心並發出警報。碰撞前2秒(22:44:24)系統提示障礙物並減速,碰撞前1秒(22:44:25)駕駛員接管,但僅1-3秒後(22:44:28)車輛仍以97km/h撞擊障礙物,導致三名乘客死亡。

小米SU7的NOA(領航輔助駕駛)曾被雷軍稱為“比老司機更穩”,但這次卻上演了“死亡倒計時”——從預警到撞擊僅兩秒。

母親的直覺

遇難者母親透露,女兒曾駕駛SU7從深圳武漢,全程依賴智駕,並興奮宣稱“比駕校教練還穩”。

這位母親多次警告:“別把命交給機器!”但女兒堅信測評的數據,這種認知偏差絕非個例。

社交平台上“智駕睡覺”或“脫手吃泡麵”的視頻屢見不鮮。例如,2024年10月,一段中國司機在高速行駛的智駕車輛中睡覺、看電影的視頻在短視頻平台上走紅,瀏覽量超百萬,引發熱議。

這些內容通常以“科技解放生活”為噱頭,迎合了部分用戶對便捷和炫酷的心理需求。當科技營銷遇上人性懶惰,安全底線被流量碾得粉碎。

車門鎖死的“羅生門

家屬說法:家屬稱撞擊後車門無法打開,導致三名乘客未能逃生。 他們質疑電子門鎖在斷電後失效,並稱高溫和車身變形讓逃生無望。

小米回應:小米官方聲明指出,SU7車門配備應急機械拉手,即使斷電也能手動開啟。 行車數據顯示,撞擊前車門電子系統正常,撞擊後因劇烈衝擊和火災,具體狀態需警方調查確認。

現場視頻:網絡流傳的現場視頻顯示,車輛撞擊後車身嚴重扭曲,左側車門被擠壓變形,火焰迅速蔓延。 專家分析,金屬在高溫(電池燃燒可達1000℃)下可能膨脹,機械結構受損卡死並非不可能。這暴露出新能源車的致命軟肋——

1. 電路依賴陷阱:電子門鎖斷電即失效,而傳統燃油車機械結構更可靠;

2. 逃生時間謊言:國標要求的“5分鐘逃生窗口”,在1000℃的電池爆燃中縮水至30秒。

行業通病還是小米失格?小米並非孤例。蔚來ES8成都自燃、特斯拉FSD誤判護欄,均暴露智駕系統“見光死”的窘境。但小米的特殊性在於:

小米SU7的電池包設計本有“倒置電芯”護城河,理論上可將火焰導向地面。但這次撞擊直接撕裂電池殼體,所謂“黑科技”在現實衝擊前不堪一擊。

血的教訓:智駕不是遮羞布這場悲劇撕開三重現實:

1. L2≠自動駕駛:所有車企的“輔助駕駛”都需駕駛員全程接管,但99%的用戶被營銷話術誤導;

2. 數據≠真實安全:實驗室40項碰撞測試全優,抵不過一次真實路況的死亡夾角;

小米20萬輛交付神話背後,是產能地獄與品控滑坡的潛在危機。

結語:科技當有敬畏之心

雷軍的演講視頻:“小米智駕,重新定義安全。”這句話如今聽來,字字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