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環視攝像頭等硬件上已經具備自產能力的比亞迪,在智能化階段依然有着強大的成本優勢。
蛇年汽車圈的開年新聞,幾乎全都與智能有關——一方面,春節期間爆火的deepseek在開工後幾天就有20幾家車企宣布接入,汽車圈儼然進入了“deepseek時代”;而另一方面,一系列智駕戰略發布會的開啟,也讓“智駕平權”早早預定了2025年的車圈關鍵詞。如果說接入deepseek對於車企來說究竟有什麼實際意義還有待觀察,那麼智駕平權給汽車圈的改變則是切實的。早在2月6日,比亞迪發布海報,宣布即將舉辦智能化戰略發布會開始,其股價就開始直線飆升,一度接近有史以來的最高值。隨後,長安汽車也宣布將發布天樞計劃 2.0智能戰略,甚至發布會的時間比比亞迪還要早一天,隱隱有點競爭的意思。而就在2月9日長安舉辦發布會的同一天,吉利汽車也召開了一次內部經營大會,確定將在今年3月初對外發布ai智能化戰略,立志成為智能汽車ai科技的引領者。再加上去年10月,尹同躍在奇瑞全球創新大會上放下的“明年(2025年)奇瑞智能化也不客氣了”的狠話,在開年這個時間點上,去年中國銷量排名前四的車企選擇了相同的時間點,開始在智能化賽道上發力。事實上,自從去年三季度小鵬將高階智駕率先落地到15萬級別的mona m03時起,汽車圈就曾掀起一波“高階智駕開始普及”的討論。但當時,討論的聲音還主要停留在新勢力和智能駕駛供應商。而如今,隨着比亞迪、長安、吉利、奇瑞這些真正佔據中國車市半壁江山的主流車企入場,智駕普及的時代終於要正式開啟了。
一輪全新,而且更嚴酷的價格戰,也隨之打響。
no.1
]
在2月9日和2月10日接連舉辦的發布會,不管是長安還是比亞迪都拿出了一系列智能技術和新車型。甚至雙方的發布會流程都有些相似——先是董事長上台發布整體戰略,隨後技術講解,最後再上市一波智駕新車型。而在長達兩三個小時的紛繁介紹中,讓人印象的最深的還要數這樣幾句:一個是長安宣布,從今年起,將不再生產非智能汽車;同時要將激光雷達下放到10萬元以下車型上,新車型預計今年8月上市。而比亞迪則在發布會上宣布,“天神之眼”智駕系統在10萬元以上車型上全系標配,10萬元以下車型大多數搭載。甚至就連售價7萬元級別的a00小車海鷗也配上了這套智駕系統。從雙方發布的具體細節來看,針對不同車型,他們都分出了三個不同方案。其中,比亞迪將基於供應商自研的智駕方案統一包裝成了“天神之眼”a/b/c三個系列:
天神之眼a——高階智駕三激光版(dipilot 600)、天神之眼b ——高階智駕激光版(dipilot 300)、天神之眼 c - 高階智駕三目版(dipilot 100)。前兩者均支持noa城市領航功能,而後者則具備noa高快領航功能。三個系列分別應用於仰望、騰勢和比亞迪品牌,以及比亞迪品牌的入門級車型上。而深藍品牌作為長安天樞計劃2.0的首個承載者,也基於自研+合作兩種模式,發布了三大方案:
自研的deepal ad,主要提供安全預警+行泊一體;與華為合作的乾崑 ads se,具備高速 nca+城區 lcc功能;更高級別的華為乾崑 ads 3.0,則具備城區 nca+高速 nca+車位到車位功能。雖然在配置和技術細節上存在差別,但落地到車型上,雙方的另一個相同點是,都主打一個“加配不加價”。從統計數據來看,去年1-10月,配備alc自動變道功能的乘用車裝車率只有7.9%,而且大部分搭載在24萬+產品之上。8萬以下車型搭載率為0,即使是8~15萬的車型,搭載率也只有0.6%。
而15萬以下細分市場,又是中國車市的絕對主力,佔據整體份額的55%以上。攻下這一部分,智駕才算是真正開始普及。
就在外界還在討論前一天比亞迪的發布會讓智駕“祛魅”時,2月11日,余承東(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一條關於智駕的微博,迅速登上了熱搜:
到了11日晚上,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也加入了討論,發微博表示,“智能駕駛不是一場秀,實踐出真知”。
就連寶駿汽車也通過官方賬號發布微博,表示自己才是第一個將高階智駕帶入10萬元以內的品牌。
一場關於智駕平權的輿論之戰,再次開啟。像極了當年dm-i推出時,外界對哪種混動路線更優秀的爭論。
的確,從發布會後網友們發布的測試視頻來看,比亞迪“天神之眼”的智駕流暢性確實還與包括華為在內的智駕第一梯隊存在一定差距。而發布會上他們也有意無意地隱晦了一些信息,比如天神之眼a/b採用了momenta的方案,但發布會全程沒有提及;再比如其介紹的自建超算中心算力規模已經達到2.3eflops,而在去年10月份,特斯拉的這一數據是88.5eflops,華為是7.5eflops,小鵬則是2.5eflops。
在很大程度上,相較於顛覆性技術,比亞迪的天神之眼給行業帶來的更大衝擊,還是瓦解之前智駕的價值體系,給車圈今年的價格戰,再加上一個“智駕平權”的標籤。如同當年電動化上半場的打法一樣,比亞迪依靠供應鏈優勢所帶動的成本優勢,發起價格戰,其他車企不得不下場跟隨。如今,智駕平權之戰,比亞迪拿出的是相似的套路。有數據顯示,天神之眼c方案的成本是4000元。如果未來使用國產芯片,這一成本還會進一步降低。而根據供應鏈的信息,比亞迪自研的智駕芯片計劃今年上半年就將流片。如果一切順利,到明年,比亞迪的自研芯片就會上車。至於智駕需要的其他技術較低的硬件,如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環視攝像頭等,比亞迪更是已經具備了自己生產的能力。
在此前的內部調研中,比亞迪曾直言,推出天神之眼系統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進一步提升產品競爭力,進而拉動銷量。今年比亞迪給自己定下的銷量目標是500萬輛。雖然和去年相比,只需增長17%,但市場的競爭壓力卻與日俱增。1月份,吉利的銀河星艦7 em-i曾在上市後銷量迅速反超比亞迪宋家族,吉利星願也曾趕超海鷗。當電動化的價格戰已經打到底,曾經發起戰爭的比亞迪選擇再次開闢新戰場。正如有業內人士所說,這場看似普惠的智駕平權,本質是比亞迪對全行業發起的新一輪戰爭。它用規模和垂直整合帶來的成本優勢,再次逼迫整個行業加入戰場。其他車企如果不能快速研究出降本路徑,市場份額必然會進一步丟失。
不過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場“智駕平權”之戰,也將是中國汽車產業的機會。在2月9日的發布會上,長安邀請了奇瑞、吉利、長城、比亞迪、廣汽、東風等13家企業共同發聲,宣布要共同打造“中國智駕新名片”。而比亞迪也在發布會上向供應商喊話,希望大家能一起做大做強,“抓住全民智駕的機遇,把產能儘快搞上去”。
要知道就在2024年,地平線的征程5芯片正是憑藉比亞迪的訂單一舉反超了mobileye,出貨量激增180%。而在高階智駕中佔據重要地位的激光雷達,中國企業也藉助國內智駕的發展佔據了全球90%的市場。而在智駕平權的推進過程中,最難受的恐怕還是要數在這一領域實力不足的合資車企們。此前,自主品牌的電動化已經給了它們一記重拳。如今,當智能平權之戰開打,是否又會補上致命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