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評| 為什麼奔馳、寶馬、大眾都怕了這種“保護”

歐盟委員會在面對事實、規則與道義時,選擇向人人喊打的保護主義舉了白旗。

近日,歐盟宣布準備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最高達38.1%的臨時反補貼稅,意圖用關稅手段對我國高端產業出口高築貿易壁壘,恢復所謂“公平的競爭環境”。

這無疑是掩耳盜鈴。不到一個月前,美國政府剛宣布把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從此前的25%提高到100%,現在歐委會就亦步亦趨,對中國電動汽車產業揮舞關稅大棒,這當然不是“巧合”,也不是什麼“國際貿易糾紛”,而是編織借口打壓中國發展。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既然意圖“公平競爭”,那麼受到保護的一方理應拍手稱快。然而,無論是奔馳、寶馬、大眾等知名車企,還是匈牙利、德國、瑞典等國政要,都明確反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懲罰性關稅。

一方面,貿易保護主義是柄“雙刃劍”,短期看似乎得利,實則破壞了全球分工合作,抬高了消費者的購車成本,失去的是未來,造成的是多輸。另一方面,除了產業發展,歐盟近年來也在發力綠色轉型,而施加關稅相當於懲罰消費者購買政府鼓勵購買的電動汽車。如此自我打臉,也在摧毀歐盟官方的公信力。

可以說,歐委會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武器化是損人不利己,為何仍要一意孤行?除了歐洲一些政客長期唯美國馬首是瞻,在政策制定上缺乏自主性之外,其內心也想着通過阻止中國產品進入歐洲以保護自身產業發展,希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繼續保持競爭力。

但是,無論從理論上,還是現實中,這樣的“如意算盤”都必然破產。

在商業領域一直有個名詞叫“加拉帕戈斯效應”,用來描述在孤立的市場環境下,企業為了適應特定環境而進行的“最適化”,但這也導致它們喪失了與外部生態系統的交互性和適應性,最終被淘汰。游泳從來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學會,市場競爭力靠保護是保護不出來的,只會豢養出一群“巨嬰”。

歷史上,貿易保護主義也從未達到過目的。過去十年,中國汽車品牌幾乎沒有在美國這個“車輪上的國家”賣出過一輛車,但通用、福特等車企的電動化轉型依然舉步維艱;2012年歐盟曾對中國光伏產業徵收高額懲罰性關稅,但中國光伏還是通過不斷創新實現綜合性優勢,倒逼歐盟收回大棒。

同樣是搞研發,中國的技術人員靠着一股子勁兒可以住在公司挑燈夜戰,歐洲的科研人員則要求一周僅工作28個小時;同樣是建工廠,特斯拉上海工廠一年完成從打地基到整車下線,柏林工廠兩年了還無法實現高效率生產;同樣是做服務,中國汽車將各種科技放入座艙以求“車適應人”,歐洲某些汽車品牌則以“浪漫”之名隨心所欲設計功能讓“人適應車”……

今天,中國新能源汽車的低成本、高質量、好體驗,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成千上萬的科研人員、技術工人靠着日夜辛勞一點一點“卷”出來的。對中國人的不懈付出視而不見,對改善營商環境的呼聲充耳不聞,對制訂有力的、連續性的產業戰略心不在焉,歐洲一些政客的傲慢、短視與無知,才是歐洲新能源汽車產業陷入困境的最大原因,也在客觀上註定了“關稅大棒”必將是無用功。

“中方將密切關注歐方後續進展,並將堅決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捍衛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中歐經濟具有高度互補性,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和歐洲4.5億人口的統一大市場,是彼此經濟發展的巨大機遇,而某些歐盟政客拋棄互利共贏,大搞單邊主義、雙標主義,無疑是在“吃飯砸鍋”。對此,中國有充足的反制手段,“對中國電動車加稅”這場被廣泛警告的貿易戰也存在軟着陸的可能性,希望歐洲的有識之士能夠汲取歷史教訓,同時更富遠見,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流程編輯:u070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