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燒光超400億,三次上市均折戟,威馬汽車要“賣身”了?

又一“造車新勢力”要涼了?

2023年以來,威馬汽車就再沒有公布過銷量。

這家曾經拳打理想,腳踢小鵬的威馬汽車,這回出大事了!

先是反向收購借殼上市終止,接着又被爆出創始人已在海外,然後辦公室“人去樓空”,最後峰迴路轉被併購...

可以這麼說,初代新能源明星公司威馬汽車,正努力在懸崖邊掙扎求生。

這可是威馬汽車啊!

國內第一波起來的造車新勢力,曾經與蔚來、小鵬、拜騰並稱為造車新勢力“四小龍”,也曾雄心勃勃,豪言要成為“中國版的特斯拉”。

結果呢?

從2020年9月威馬汽車擬在科創板掛牌上市,搶灘“科創板新能源汽車第一股”,到2023年9月開心汽車計劃收購威馬汽車,這家造車新勢力完美詮釋了什麼叫“一年不如一年”。

儘管被開心汽車併購,讓威馬不至於立馬倒下,但站在最後的退路上,威馬也開心不起來。

因為今年以來,威馬汽車頻繁陷入工廠停產、工人討薪、門店關閉等醜聞,總給人一種錯覺,距離破產不過是一個公告的事。

現階段的威馬汽車尚有一線生機,而解決財務危機更是威馬汽車眼下的當務之急!

01

作為國內最早的造車新勢力之一,威馬汽車如今的境況,遠不如另外幾家來的風光。

這家曾與“蔚小理”比肩,有着“第一批造車新勢力”頭銜的威馬汽車,如今深陷各種負面傳聞。

比如說,降薪停薪;比如說,拖欠貨款、被供應商起訴;再比如說,坊間一度傳聞威馬汽車即將申請破產。

可即便是這樣,它依然不願意出售自身造車資產和資質,而是寄希望於資本市場股權融資。

畢竟擁有造車的門票,才擁有登上牌桌的資格。

如今,在愈演愈烈的新能源戰局下,威馬汽車終於還是扛不住了,終究沒能逃過“賣身”的命運。

威馬汽車的上市之路可謂坎坷不斷:

2018年,威馬汽車公開表示,將尋求海外上市的可能性;2020年9月,威馬汽車擬在科創板掛牌上市;2021年年初,威馬汽車公布招股說明書。但是,最終不了了之。2022年6月,威馬汽車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書,處處碰壁的威馬始終未能如願登陸資本市場。

再後來,威馬汽車又另闢蹊徑尋求借殼上市!

2023年9月8日,港股上市公司Apollo一紙公告,宣告了威馬汽車通過反向收購(RTO)的上市方案以失敗告終,這也是威馬嚴格意義上來說的第三次上市折戟。

與此同時,有媒體報道威馬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沈暉“人在海外”。

隨後,沈暉在社交平台發文稱,“這周出差去了慕尼黑,然後紐約。好事多磨,靜待花開。”

次日,威馬汽車迎來新的轉機。

9月11日,開心汽車正式宣布已經威馬汽車簽署了非約束性併購意向書,計劃增發一定數量的新股併購其股東持有的100%股權。

這被外界普遍視為,身處至暗時刻的威馬汽車似乎有望迎來曙光。

如果這次併購順利,將給威馬汽車一次活下去的機會,反之這家昔日明星公司或將墜落深淵。

02

提起威馬汽車,大家或許再熟悉不過,作為國內最早一波造車新勢力,曾經與蔚來、小鵬、拜騰並稱為造車新勢力“四小龍”!

公開資料顯示,威馬汽車成立於2012年5月,創始人沈暉是從傳統汽車行業走出來的大佬級人物,他最知名的事件是助力吉利花費18億美元將沃爾沃收入囊中,並主導了沃爾沃在中國的正式落地與強勢崛起。

經此一役名聲大噪的沈暉,決定獨立創業入局新能源造車時,被一眾資本大佬所看好,獲得不少融資。

據天眼查顯示,自成立以來,威馬汽車累計完成12輪融資約410億元,而“蔚小理”上市前融資額均未超過200億元;

2020年,威馬汽車更是完成了號稱造車新勢力史上最大單輪100億人民幣融資,

百度、騰訊、紅杉、成為資本、SIG等明星公司和投資機構都是其背後股東。

儘管IPO進展不如意,但威馬汽車也曾有過高光時刻。

作為業內首個自建工廠造車的新勢力品牌,2019年,威馬汽車以約1.7萬輛的交付量位居造車新勢力第二,僅次於蔚來。

眾所周知,造車是個極其燒錢的行業,自建工廠的重資產模式更是耗錢無數,在沒有足夠大的市場支撐,足夠多的訂單兜底情況下,產能嚴重過剩,虧損接踵而來!

據威馬汽車此前的招股書,2019年至2021年期間,其歸母凈利潤分別虧損人民幣44.45億元、50.84億元,以及82.05億元,三年間共計虧損人民幣174億元。

三年虧損金額接近於三年營收的兩倍,相當於是每賣一輛車虧兩輛車!

03

新能源車競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市場給威馬汽車的時間也不多了!

威馬汽車的技術和產品研發,也沒能及時跟上市場前進的步伐,依靠的更多是初始資本和政策紅利

隨着越來越多的造車新勢力入局參戰,威馬汽車逐漸式微。

數百億的資金投入,威馬汽車距離上市始終只差臨門一腳,在多次衝刺IPO失敗後,資金彈藥漸漸耗盡。

到2021年底,威馬汽車的負債總額達到了406億元;而截至2022年3月31日,威馬汽車的賬面剩餘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剩36.78億元,早已資不抵債!

威馬汽車,這時就已經站在了懸崖之上。

單從銷量來看,2021年,威馬汽車銷量只有4.4萬輛,蔚小理則紛紛逼近10萬輛大關。

2022年,威馬全年總銷量僅2.94萬輛,同比下滑近3成,而昔日和威馬站在同一起跑線的蔚小理三家都實現年銷破10萬輛。

一家車企不把資金重心花在造車上,怎麼指望它能走的遠呢?

2021年,威馬汽車的行政費用為27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超過50%。其中,威馬汽車向管理層支付的薪資總額為17.5億元。也就是說,在公司巨虧之際,管理層卻還拿着天價薪酬。

2019年-2021年,威馬汽車的研發投入分別為8.93億元、9.92億元和9.81億元,幾乎沒有增長,而且略低於同期銷售費用。

但是,大家再看看“蔚小理”三家企業的研發費用和同比增速,不出意外的話,這三家企業的研發投入將邁入百億級別。

就問一句,威馬汽車憑什麼追趕新能源車大潮的浪頭?

04

在資金的壓力下,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威馬汽車開始連續被曝出店面大面積關門的消息。

2022年11月,威馬汽車就不斷傳出高管降薪、員工工資調整、裁員等消息。

此後威馬汽車一直尋求上市,希望通過上市途徑解決資金難題。

威馬汽車最早瞄準了科創板,未果後又向港股遞交了IPO文件,但這次仍然沒有取得成果,最終打算接受Apollo出行的收購實現借殼上市,這次的結果仍然沒有成功。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威馬汽車辦公樓早已沒什麼人了,大家陸續離開了。”從員工發來的一段視頻來看,威馬汽車辦公室內部已經無人辦公,遍地都是辦公垃圾。

公開資料顯示,威馬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存在多個被執行人信息,被執行總金額超5.9億元,此外還存在限制消費令和多個股權凍結信息。

立在懸崖邊上的威馬汽車,還有一線生機嗎?

有的,威馬汽車不像奇點、拜騰、雷丁這些車企,重資產即是掣肘也是“良藥”,再加上這麼多年的口碑積累和技術沉澱,未必不能博出一個明天!

不過,如果說開心汽車是威馬汽車的“白衣騎士”,那屬實是有點高看它了!

開心汽車成立於2015年,前身為人人汽車,最初以汽車金融業務進入二手車行業,並且在兩年後將發展重心放在二手車零售業務上。

2019年5月,開心汽車正式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繼優信之後,國內第二家赴美上市的二手車經銷商。

截至9月12日收盤,開心汽車股價只有0.274美元/股,而公司股價最高峰在2020年,一度沖高至13.4美元/股,股價暴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與這家公司糟糕的業績有關。

財報數據顯示,在2020年、2021年和2022年,開心汽車分別錄得20萬美元、1.959億美元和8050萬美元的凈虧損。截至2022年12月31日,開心汽車累計虧損2.816億美元。

想要以如此的體量撬動動輒上百億規模的威馬,開心汽車可謂壓力重重,而威馬能否以此擺脫泥淖,也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這幾年,新能源車市場風起雲湧,大浪淘沙下不少車企沒能跟上新能源車的潮頭,留在了“紅海”沙灘之上,遺憾被淘汰出局!

眼下的威馬能否像牲口一樣活下去?開心汽車的併購邀約會帶來光嗎?或許,正如《芙蓉鎮》里所表達的那樣:有時候,需要天亮才能見分曉。

參考資料:

《突然終止,創始人已在海外》,投資家

《百億交易突然終止!創始人被曝已在海外》,21世紀經濟報道

《反向收購人人網子公司,拿20萬訂單,威馬汽車再戰美股》,新能源產業家

《威馬汽車陷泥潭,多次尋求上市均失敗,3年虧損170億,時間不多了》,看財經官微

《危!知名車企上市又失敗!3年凈虧174億,辦公室一片狼藉,創始人被曝出國…還有機會嗎?》,NBD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