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言,隨着補貼的逐漸減退,新能源車企可能會面臨困難。然而,實際情況或許與此相反,新能源車企即將迎來豐收的日子。因為補貼一直只是錦上添花,真正的利潤在於碳積分這一大生意。
一、碳積分:市場財富的再分配
眾所周知,中國一直實行雙積分政策,分為油耗積分和新能源積分。傳統汽車製造商若雙積分為負,必須向新能源車企購買積分,而領先的新能源車企通常積累了大量的正積分。以比亞迪為例,在2020年,他們積累了75萬個正積分,按現在的市場價格,每個積分價值3000元,因此比亞迪這75萬個正積分總價值達22.5億元。因此,即使取消補貼,車企仍能盈利。
2020年和2021年,新能源積分市場供不應求,2020年底新能源積分價格已達到3000元,到2021年底甚至有些積分超過5000元/分。業內人士預測,2022年積分價格可能會更高,預計在6000-10000元/分之間。
據統計,目前新能源正積分前三名分別為特斯拉、比亞迪和上汽通用五菱;而2020年新能源汽車負積分前十名多為傳統燃油車大型企業,合資品牌佔據前三名,包括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和東風汽車,廣汽本田、上汽通用、東風本田、吉利汽車、北京奔馳、一汽豐田等也在負積分前十名之列。
換句話說,儘管新能源車企的市場份額相對較小,但通過積分交易,它們能夠獲得持續的資金支持;而傳統車企不得不向新能源車企低頭,不僅生產傳統車型,還需要購買新能源積分。一汽大眾曾花費4.35億向特斯拉購買碳積分,這一例子足以說明新能源積分的重要性。
此外,蔚來等新興力量也在積分交易中獲益頗豐。蔚來在2021年前三季度因銷售2020年新能源積分而獲得了5.17億元的收入,佔總收入的5.27%。
特斯拉、比亞迪、上汽通用五菱等積分巨頭尚未披露積分交易情況。市場普遍認為,上汽通用五菱的積分將用於抵消上汽關聯企業的負積分,而特斯拉和比亞迪則可以全部用於交易。因此,碳積分交易已成為車企之間一項重要的核心業務。
例如,碳積分對於特斯拉而言,已成為寶貴的資源和財富,而蔚來似乎也將成為特斯拉的追隨者,在賣碳積分方面迎頭趕上。儘管蔚來持續虧損,但通過賣碳積分或許能夠扭轉局面。
據財經媒體統計,自2013年以來,特斯拉通過賣碳積分獲得了高達38.34億美元的收入,僅2020年一年就大賺15.8億美元,較2019年增長166%。這些數字令人矚目。不僅如此,在非美國會計準則下,2020年特斯拉全年凈利潤24.55億美元,銷售碳積分收入佔了特斯拉全年凈利潤的64.4%。這突顯出碳積分交易的巨大潛力,不僅僅是車企,全球範圍內各種關於碳中和的生意都如火如荼進行。
大型科技公司也積极參与碳生意,蘋果宣布取消iPhone附帶的耳機和充電頭,雖然遭到一些批評,但實際上,這一舉措將每年減少200萬噸碳排放,相當於45萬輛汽車的減排量,同時還能參與碳交易,一舉兩得。
二、碳交易:潛在的大生意
在過去20年里,碳交易已悄然成為全球企業獲取融資的重要途徑,未來它可能成為與股票、債券等市場並行的金融市場,可供所有人參與和投資。
碳交易並不是新鮮事物,早在1997年,聯合國氣候大會通過《京都議定書》,規定發達國家可以建立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向發展中國家購買碳排放額,減輕自身負擔,這就是最早的碳交易。
這與普通人有何關係呢?
你或許
不清楚,但值得知道的是,在這個交易機制中,中國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當時,企業只需報告並獲得認證的節能減排項目,就能獲得相應的碳排放額度,然後將這些額度出售給歐盟企業,獲得資金。結果,許多中國企業湧入申報項目,交易的數量在幾年內迅猛增長,甚至達到了排名第二的印度的三倍之多。
許多人可能會投資新能源車企和相關企業的股票,但鮮為人知的是,許多現在備受資本看好的企業,早年就是靠碳交易獲得啟動資金的。自2005年以來,歐盟、美國、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紛紛建立了碳交易機制。光是歐盟市場,2020年的交易額就達到了2010億歐元。這讓我們可以想象,有多少企業從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獎勵。
除了企業,歐盟和美國的碳交易市場還允許金融機構以及個人投資者參與,這意味着普通人也能通過碳交易實現盈利。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早在2013年就在北京、上海等八個省市建立了碳交易試點。這意味着,在2021年全國碳市場啟動交易之前,中國已經在地方試驗碳交易機制長達8年之久,只不過這個事實鮮為人知。在這8年中,中國不僅初步掌握了交易的原理和方法,還實現了114億元的交易額。
於2021年4月22日,中國在全球氣候峰會上宣布啟動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將碳交易作為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考慮到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這意味着我們的碳交易市場註定將超過歐盟,成為全球最大的碳市場。
這將吸引大量資金湧入市場,推動低碳轉型,同時也將激發無數企業、投資者和個體投身其中,從中獲得實際回報。
要實現局部產業的崛起,必須考慮整體最優解。中國需要一個強大的綠色金融市場和碳交易市場,以支持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使新技術公司能夠以最低成本融資,高效發展,成為下一個隆基股份、寧德時代,或者中國版的特斯拉。
以前,一汽和二汽一直渴望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公司,但幾年後,比亞迪成為世界第四大汽車公司,蔚來排名第六,上汽排名第十。當前,全球十大汽車市值公司中已有三家來自中國。
新能源供需是一個綜合體系,包括生產側的風光新能源,傳輸側的特高壓電網,分布式能源微電網以及消費側的儲能和新能源汽車。如果再加上碳市場和人民幣國際化,將形成一個完美的生態閉環,有助於抓住新一輪的技術長周期,實現跨越式發展。
但所有這些都需要強大的綠色金融市場和碳交易市場的支持。雖然補貼可能會逐漸減少,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才剛剛起步,前景依然廣闊。隨着碳交易的崛起,新能源車企將在這個大生意中獲得更多的機會和利益,而全球也將朝着更可持續的未來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