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埃爾法在日本只賣25萬這件事,你以為車主不知道嗎?

埃爾法最近在港口不加價了,相比於不加價的埃爾法,其實威爾法更慘, 還有一些店內價格讓步可以給到。

在圈內被更多人定義為“韭菜車”的埃爾法,其實在真正的用戶看來則是“超級保姆車”, 不同評價的背後其實是一種完全對立的消費體系、市場認知在博弈。

真正意義上能夠買得起埃爾法的消費者,根本不會在意其不同市場定價到底有多懸殊,而更多評價埃爾法的人,大概率不是埃爾法的潛在用戶群體。

對消費這件事兒的看法不同,是起衝突的核心關鍵。

埃爾法被譽為過去10年最好的MPV,不僅僅擁有巨大的車身尺寸,同時舒適性能表現出色,最為關鍵的是,埃爾法同樣擁有不錯的安全性能,在明星效應的帶動下,甚至高端用戶圈層還賦予了埃爾法“上升社交”商品的一種額外屬性。

事實上,就是這一種額外社交屬性,讓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受到追捧,本身不大的生產量在豐田獨特的配貨制度下,成為一台加價神車。

換句話說,能買得起埃爾法的人,絕對都去過日本,甚至不用去日本,澳門、香港滿大街的埃爾法已經在告訴他們,這台車在其他市場中的定價,遠遠沒有到達百萬級。

埃爾法在國內市場加價情況層出不窮,是市場兩廂情願之後的必然結果,一個敢加,一個敢買。

可以說,埃爾法是高端消費的一種風向標,其加價問題背後其實是經濟向好的一種體現,真正意義上的有錢人願意去消費一台100多萬的MPV,即便其產品價值虛高明顯。

價格回落,主要原因來源於幾方面。

一方面,埃爾法的“最好屬性”逐步被後來者剝離,比如說在豪華、舒適、安全三方面,別克世紀的登場開始在產品力上快速追平,埃爾法的豪華、舒適屬性已經不夠明顯,同時安全性能也有了很強的對手。

另一方面,埃爾法的“上升社交”屬性逐步被人拆解,越來越多車型可以平替埃爾法,比如說奔馳S500的不斷掉價,價格已經和埃爾法相差不多,對於更多需要上升社交屬性的用戶來說,S500的效果甚至更好。

最為關鍵的是,目前高端車市場銷量整體變差,更多人不願意在高端市場中投入太多的資金,流動性變差,新車庫存難去,再加上威爾法的直接降價衝擊,埃爾法的價格出現了明顯的鬆動。

簡而言之一句話:越來越多高端MPV的湧現、行政用屬性減弱、消費預期減弱,埃爾法的價格很顯然扛不住。

的確,在日本市場埃爾法只是一台定價30萬以內的家用MPV,但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消費情況,國內市場埃爾法已經成為一種“人情世故”, 價格之外還有其他因素干擾,對於那些能夠拿出100萬預算選擇埃爾法的用戶來說,不可能不了解海外定價。

他們比誰都了解,100萬買一台埃爾法意味着什麼,之所以選擇埃爾法,恐怕是埃爾法的背後有更多其他高端MPV所帶來不了的生活方式和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