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禪何必須山水 滅卻心頭火亦涼——弘一法師

今日分享第四小章“畏寒時欲夏,苦熱復思冬;妄想能消滅,安身處處同。草食勝空腹,茅堂過露居;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

弘一法師在《晚晴集》中抄錄過蓮池大師寫的這樣一段話:“畏寒時欲夏,苦熱復思冬;妄想能消滅,安身處處同。草食勝空腹,茅堂過露居;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這段話的意思是,天冷時,就想夏天很舒服;天熱時,又想冬天的好,一年四季,都沒有舒服的時候。如果能放下這些不切實際的念頭,那麼,無論身在何處,環境怎麼樣,都能夠感到安定。粗茶淡飯勝過餓肚子,茅草房好過露宿。人生如果能知足,就會消除煩惱,得到快樂。



蘇軾有一個朋友王鞏被貶到嶺南,幾年後才回到京城。嶺南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還有瘴氣,可是,王鞏和侍妾的臉上不但沒有半點憂愁和風塵之色,反而顯得神采奕奕,甚至比以前更年輕。蘇軾設酒宴給他們接風,席間,就順便問了一句:“嶺南的生活很苦吧?”沒想到,王鞏的侍妾柔奴卻答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原來,心境真的能夠改變客觀環境。一樣的環境,有的人認為條件足夠好,過得很開心,有的人卻認為很苦,整天愁眉苦臉。其實,環境既然不能改變,倒不如改變自己的心境,不是嗎?


一天,無德禪師從法堂出來時,遇到一個信徒,正懷抱着一捧鮮花來供佛。無德禪師認得這個信徒,他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裡採摘鮮花來供奉佛祖。無德禪師非常欣賞地說:“你每天都這樣虔誠地用鮮花供佛,來世會得莊嚴相貌的福報呀!


信徒回答說:“這是應該的,每當我帶着鮮花來到佛殿時,便感覺到心靈寧靜清涼,可是一回到家裡,心靈馬上就被塵世的喧囂所干擾,變得很煩躁。我又不能離開塵世,可是在塵世中,人如何才能保持一顆清凈的心呢?”

無德禪師反問道:“我問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每天給花換水,並且在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為花梗的一端泡在水裡容易腐爛。影響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就容易凋謝!”
無德禪師道:“是呀,保持清凈心,就像你每天給花換水一樣道理,不停凈化我們的身心,去掉變質的、不好的雜念,就可以了。”
信徒聽後,歡喜地作禮,並且感激地說:“謝謝禪師的開示,希望以後有機會親近禪師,過一段寺院中禪者的生活,享受晨鐘暮鼓菩提梵唱的寧靜。”
無德禪師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脈搏跳動就是鐘鼓,身體便是廟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又何必等機會到寺院中生活呢?”



很多人就像這位信徒一樣,常說想逃離塵世,去山間過閑雲野鶴般的日子。好像變了環境,就能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就能讓自己得到真正想要的生活。其實,正如陶淵明的詩中所言:“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只要我們的心靈能夠消除雜念,無論在哪裡,都能得到真正的寧靜。


有一年夏天,白居易頂着烈日去拜訪恆寂禪師。走到半路時,他已經汗流浹背了。可是,當他走進禪房之後,卻發現恆寂禪師正一動不動地端坐於蒲團之上,打坐參禪。毒辣的陽光從窗口射進來,照在禪師身上,禪師面容平靜,好像一點兒也不熱。白居易驚奇地問道:“禪房如此酷熱,禪師為什麼不換個清涼的地方打坐?”
恆寂禪師答道:“天氣很熱嗎?我怎麼感覺非常涼快呢?”
白居易頓有所悟,當即賦詩一首:“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即涼。”


弘一法師曾寫有《清涼》詞一首:“清涼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潔。今唱清涼歌,心地光明一笑呵。清涼風,涼風解慍,暑氣已無蹤。今唱清涼歌,熱惱消除萬物和。清涼水,清水一渠,滌盪諸污穢。今唱清涼歌,身心無垢樂如何。清涼,清涼,無上究竟真常。”
心涼即是心靜,《黃帝內經》曰:“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弘一法師作為一代高僧,確是最得“靜心”之妙諦。俗話說:“心靜自然涼。”要除去暑熱的苦惱,就要先除去不堪忍受暑熱的苦惱心。只要其心不苦熱,身體就如同坐在清涼的庭院里。

我們常常感覺到這個世界太複雜,煩惱太多,其實,如果我們不以煩惱為煩惱,自然也能達到“心靜自然涼”的境界。



日本高僧快川和尚不慎得罪了有權勢的織田信長,織田命人把寺廟團團圍住,四面用火燒起來。快川和尚和一眾僧人都靜靜地打坐,泰然地涅槃了。臨終時,快川和尚還說了兩句偈語:“安禪何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亦涼。”


個心中裝滿慾望的人,即使身居深山古剎也無法平靜;一個內心無欲無求的人,即使住在鬧市也不會覺得喧囂浮躁。世上的煩惱多,皆因世人把自我看得太重,所以才會產生很多慾望和煩惱。假如能明白連身體也在幻化中,一切都不是我所能掌握和擁有的,用不着抱怨這個、抱怨那個,那麼世間還有什麼煩惱能侵害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