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聖庵的淪喪
—一封信引出的故事
陳 全
民國二十三年,是公元1934年12月,在《山西佛教》雜誌第十二期上刊發了一封信件,這封信的寄件人是介休河東村三聖庵住僧慧成和尚,收件人為時任山西佛教協會會長力空法師。
慧成和尚在信中介紹,他是在民國二十一年,也就是寫信的兩年前在洪洞興唐寺受戒於力空法師,是力空法師的徒弟。受戒後慧成就來到了介休城東南郊河東村三里泉泉溝三聖庵,跟着庵里的了明禪師學習佛門規矩經文等等。
河東村裡有個名叫蘭來源的地痞,他看見了明禪師衣裳齊整,覺得這和尚一定有錢,心中頓起不良念想,就惡言惡語進行恐嚇,想訛詐點錢財。了明禪師看情形不對,心裡雖不高興,但還是以好話勸其行善習好,莫要滋惹禍端。蘭來源看目的達不到,就破口大罵,舉手就打。跟前的慧成和尚看架勢不對,趕緊上前幫着了明說好話。蘭來源心中雖有妄念,但畢竟是一個人,過了幾天,他就帶着村裡的地痞劉丕等幾個人到廟內行兇。首先他們將了明禪師打了一頓,搶去現大洋幾十元。後來又聽說在廟內居住的證因和尚剛剛在外布施了幾百塊大洋,大喜過望,遂即把證因和尚推到井裡淹死,將其錢財洗劫一空。
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佛門聖地,圖財害命,實在令人髮指。慧成和尚趕緊跑村裡向河東村村長報案。村長聽後卻不以為然,對慧成說:“這些不過是游僧野道,我們管他干甚?你們這些出家之人,沒一個好人,死活由他們去吧!”
村長如此袒護劉丕、蘭來源這幫壞蛋,殺人搶劫、破壞寺院,還企圖謀劃掠奪廟產。慧成和尚沒辦法,只好呈報區長。這時候介休實行的是區村制,河東村屬第五區管轄,區政府就在臨近的龍鳳村裡。慧成急忙忙報案,沒想到區長和村長是一個鼻孔出氣,根本不理會。慧成只得將此事告到縣上,誰知縣長也不給和尚做主,反而聽信村長的話,將了明禪師的掛單給撤了!
“掛單”指的是一些在佛教寺院接受戒律的僧侶,為了理解和尋求佛法,經常周遊四方,參觀寺廟,學習高僧的美德。他們留在雲遊的佛教寺廟裡,就稱為“掛單”。如同現代社會的“暫住證”。如今官府將了明禪師的單都給撤了,自然這三聖庵里也就沒有和尚了。
慧成和尚沒招了,來時好好的,告了半天居然連廟裡也回不去了!他只好逃到靈石縣城東門外文昌閣棲居下來。不久後慧成聽說,了明禪師趕出寺外後,只得留在村內乞討度日,連安身之所也沒有了,好不可憐。又聽說河東村長帶人將三聖庵里的柏樹賣了幾百塊大洋,把將庵中下面的院子的磚瓦木石賣了幾百塊大洋。要知道,這廟產是和尚們募化創建,和村裡一點關係都沒有呀!如今和尚被趕、廟產被賣、香火全斷,何去何從?百般無奈之下,慧成只得求助於力空法師。
這位力空法師俗姓任,名重遠,山西趙城人,1927年2月皈依洪洞縣興唐寺住持妙舫法師座下,1932年8月受比丘戒,法名昌意,法號力空。他解放後曾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山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
這位力空法師最大的貢獻是保護《趙城金藏》。民國三十一年(1942)春,日軍欲搶走廣勝寺的《金藏》,力空得悉此訊,立即找到抗日根據地趙城縣長楊澤生共謀設法轉移以防不測,經轉報太岳軍區首長,將《金藏》轉移到安全地帶。解放後才將此國寶運至北京圖書館入藏。
慧成和尚為什麼會想到力空法師呢?因為力空法師與靈石是有淵源的。1924年秋力空法師還是一名俗間官員,在靈石縣仁義鎮任職區長兼縣佐,在1927年5月幫助當地和尚付印《石膏山志》。
那麼,河東三聖庵為何會發生如此慘相呢?其實早在清朝末年,從太平天國大肆排佛、張之洞“沒收廟產興學”普及全國、光緒皇帝下詔將寺廟房地產收歸國有,經過這樣三輪席捲全國的大掃蕩,中國的佛教已經陷入崩潰狀態。進入中華民國時期,佛教仍繼續遭到批判、嚴管、打擊。而佛教在這個階段也出現了重要的問題,有的寺廟地產龐大,僧團成食利階層,違背教義大肆聚財,加劇社會矛盾;有的僧伽自身墮落,佛教的形象尷尬;有的僧眾素質太低,絕大多數混飯吃……如此等等,內因外患造成佛教中落,佛祖蒙塵。
當時很多社會精英人士和知識分子們非常輕視僧眾和佛教,評價和尚道士“只是一些公開的騙子、體面的乞丐、變相的吸血蟲,和阻止時代車輪前進的妨礙者”。很多居士都普遍認為:“僧團是社會的廢民,是社會的分利者,是不生產的涼血動物,是人群的落伍者等等。”自身存在的種種問題如同多米諾骨牌將佛教推向了絕境,僧人和佛教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所以說,佛教淪喪和寺廟的喪失是社會問題,並不是某個社會運動的專利。
反觀信中所說情況,僧人也有誇耀於人前之處。如募化之錢財為何讓人知曉?僧人衣着為何被人注目?這些皆違背“五觀”之規,不要說出家人,即使普通人也應時刻注意才是。
此信時隔一年才見諸佛教雜誌,後續情況如何?我沒有找到結論。時為亂世,信仰全失,作為省佛教協會會長的力空概也無能為力,只得借自己辦的雜誌對空嘆息,留下這段文字讓我等品味吧!
前段時間到河東村韓啟明烈士故居的紅色基地學習,坐院子中問詢老人村東的泉泉溝,大家都知。再問三聖庵,無人知道。到現場看時,雜草叢生,無泉無廟,甚至無磚無瓦無任何遺迹,往上再看,是一座農家院......
作者簡介
陳全,1972年生人,供職於介休市體育運動中心,介休作協副主席,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