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像中藏有什麼秘密?他的獅子又有什麼故事?

文殊菩薩的全稱是文殊師利菩薩曼殊室利菩薩

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是合成詞。“文殊”、“曼殊”的意思為“妙”、“優美”,“師利”、“室利”則包含着“德”、“首”以及“吉祥”的意思。

在佛教體系中,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專門管理智慧,表“大智”。與專門管理行德,表“大行”的釋迦牟尼佛的右脅侍普賢菩薩是一對。

我們常見的文殊菩薩像,身紫金色,有時候形若童子。這個造型源自佛教傳說,據《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講,釋迦牟尼佛曾告訴金剛密跡主菩薩,在南瞻部洲東北方有一個叫“大振那”的國家,國中有一座大山,山有五峰,稱為五頂山。釋迦牟尼佛去世之後,文殊菩薩經常以童子形遊行於此,在山中居住,為眾生宣說佛法。漢地佛教認為,山西省五台山就是佛經中的五頂山,因此,這座山便成為了文殊菩薩說法道場。

此外,文殊菩薩還頭戴五髻寶冠。五髻表示大日如來之五智,即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文殊菩薩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放般若經梵篋,表示般若之智一塵不染。右手拿着寶劍,代表大智慧猶如一把鋒利的寶劍,能斷一切無明煩惱。胯下騎着獅子,寓意菩薩智慧威猛。

文殊菩薩的坐騎值得說道說道。獅子雖說產於非洲和亞洲西部,但是在南亞諸國中的名氣卻不小,不少人將其視作威武勇猛的象徵。後來,獅子的形象被佛教吸收利用,教徒常以獅子比喻佛法威猛,能摧伏一切邪魔。釋迦牟尼就被教徒尊為“人中獅子”。教徒還稱,佛家說法聲音震動世界,叫“獅子吼”。就此而言,文殊菩薩以獅子為坐騎,也能證明其地位的非凡。

在我國文學史上,文殊菩薩的獅子也非常有名。在《西遊記》中,這頭獅子曾經下凡了兩次。

第一次是在烏雞國“奉命出差”。事情的經過是,烏雞國國王“肉眼凡胎”,慢待了文殊菩薩,將其浸在水裡三天三夜。為了報這個仇,文殊菩薩命自己的坐騎下界,把烏雞國國王扔在井裡三年。後來唐僧師徒來到了烏雞國,將這個國王救出。獅子也就此完成了使命,回到了文殊菩薩的身邊。

第二次則是在獅駝嶺“因私下凡”。獅子這次來到人間,先是和普賢菩薩的坐騎白象、釋迦牟尼的大鵬鳥結為兄弟,然後又殺盡了獅駝國的所有百姓,把一個好好的文明之邦,變成了人間地獄。唐僧師徒來到此地之後,遇到了非常大的麻煩。孫悟空用盡了手段,也沒有佔到上風。最終還是有勞三位主人大駕,收服了三怪。

在這兩段故事中,文殊菩薩和他的獅子形象都不太好,甚至有些可憎可怖。吳承恩這樣寫,私以為,還是為了故事的需要。畢竟,《西遊記》只是一部文學作品,並不是佛經,其中所描繪的佛界、道界、妖魔、鬼怪都是現實社會的藝術投影,是吳承恩為了諷刺當局、嘲笑廟堂而改造的。書中文殊菩薩的形象並不能和佛教中的文殊菩薩等同,最多只能算個“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