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名人(九)——“紅色活佛”勒巴佛的傳奇人生

十八世懷來倉肋巴佛

十八世懷來倉肋巴佛,乳名康三哥,經名金巴嘉木措。1916年10月17日出生於甘南夏河縣拉卜楞鎮的一戶貧苦的藏族家庭,後來全家流落臨夏積石山縣1922年8月,他的父親洛藏被地主依不拉害死,從此剩下孤兒寡母,受盡了人世間的苦難。幾個月後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他的母親李良存領着康三哥去導河(臨夏縣舊稱)鎮守使衙門告狀。公堂上,7歲的康三哥見到官員立而不跪立不跪,鎮守使厲聲喝問:“你是什麼人,竟敢不跪?”康三哥朗聲答道:“我是活佛,我要為家人伸冤。”此時,適逢和政縣松鳴岩寺的僧人正在尋找該寺的第十七世懷來倉活佛的轉世靈童,僧人們聽到這個消息,暗中經過全面的考察鑒別,認定康三哥就是第十八世肋巴佛

1923年4月康三哥被迎入和政縣松鳴岩寺,供養地在卓尼縣康多寺(水磨川寺)。隨後前往康多寺學習文化知識及佛教典籍,取經名金巴嘉木措。1931年受戒,在康多寺正式“坐床”成為第十八世懷來倉肋巴佛。期間他多次走出寺院為百姓祈風求雨,消災彌難,備受民眾愛戴。然而肋巴佛成為活佛之後,依然沒有改變家庭的命運,他的家人依舊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母親迫於生活無着,投河自盡;大哥因掩護落難紅軍馬步芳殺害。童年的艱難困苦和家庭的悲慘遭遇對勒巴佛的影響很大,從小見到低層百姓過着豬狗不如的生活,造就了肋巴佛憎愛分明、救苦救難的初心,有了改變窮苦百姓命運的想法。

臨夏松鳴岩寺

1935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甘肅甘南,肋巴佛曾經救助過許多受傷的紅軍。據肋巴佛的入黨介紹人之一牙含章先生的回憶,當時有一位生病掉隊的紅軍小戰士就曾經住在康多寺養病。肋巴佛常找他聊天,從此在心目中留下了對共產黨和紅軍的好印象,也改變了他的一生,產生了武力推翻舊社會的想法。他曾對身邊的人說:“咱們也要像紅軍那樣為百姓辦事,推翻這吃人的世道。”為了儘快實現他的理想,勒巴佛廣交社會各階層的進步人士,甘肅民盟早期的重要骨幹王仲甲(臨洮人)、毛克讓通渭人)以及共產黨員肖煥章(靖遠人)、馬福善廣河人)等人就是在這個時候結識的。

1940年,肋巴佛在卓尼康多、杓哇一帶秘密串連貧苦農牧民,成立“草登草哇”(七部落組織),在卓尼、臨潭秘密發動群眾,抗糧抗捐,開展革命鬥爭。1942年,甘肅南部遭遇大旱,民不聊生,餓殍遍野。國民黨政府不但不賑濟百姓,反而巧立名目加捐加稅剝削百姓。肋巴佛親眼目睹百姓疾苦,無比憤慨。1943年1月26日,勒巴佛派年旦增為代表赴臨洮苟家灘,參加了王仲甲組織召開的會議,約定在農曆二月二和臨洮、康樂岷縣的農民武裝一起發動起義。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起義延後至農曆二月二十日左右。這次起義被稱為“甘南農民起義”。

卓尼康多寺

1943年農曆2月20日,起義爆發。勒巴佛在臨潭縣冶力關泉灘集合臨潭、卓尼的3000多名漢、藏群眾揭竿而起,提出,“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口號,組成“饑民團”,舉旗誓師,發起起義。肋巴佛任總司令,下編起義軍3個團。22日夜,起義軍攻破臨潭縣縣城(今臨潭新城鎮),擊斃縣長徐文英、國民黨縣黨部書記趙廷棟等人。起義軍進入新城後對百姓秋毫無犯,他們釋放囚犯,開倉放糧救濟百姓。起義軍得到臨潭、卓尼窮苦百姓的擁護,紛紛響應參加義軍,僅數日,起義隊伍已發展到4000餘人。

為了和在臨洮等地起義的王仲甲、馬福善、毛克讓部互相呼應,聯成一片,勒巴佛帶領義軍在大橋關、石拉路經過短暫的休整後,進軍岷縣。途中在冷地口和岷縣專員胡守謙所率的保安大隊遭遇,肋巴佛組織敢死隊擊潰敵軍。但由於岷縣城內的國民黨軍隊較多,武器又比起義軍精良,勒巴佛只好回到臨潭、卓尼一帶。其中一部分越過大嶺山回到冶力關,經康樂王子溝、斜角灘渡過洮河,在門樓寺峽城與王仲甲、肖煥章、毛可讓部會師。會師後,起義軍正式起名為“甘肅農民抗日救國軍”。至此,起義軍聲威大振,各地百姓自備馬匹、武器,前來投軍者不絕於道,義軍隊伍很快發展到五萬多人,涉及臨潭、卓尼、臨洮、康樂、廣河等二十多個縣。

臨夏和政縣松鳴鎮肋巴佛革命紀念館內部

4月,各路起義軍突破封鎖,彙集在武山縣武馬鎮,召開武馬會議。肋巴佛、王仲甲、馬福善、水振東、肖煥章、吳建威、年永泰等15人參加了會議。會議決定策應武都的國民黨騎兵營長張英傑起義。起義軍沿九甸峽經新堡、柏林、中寨,包圍了岷縣梅川鎮。隨後又繞道申都、閭井南下。在宕昌稍事休息後,順利通過良功,入武都林壩。途中勒巴佛多次率軍作戰,洮州義軍戰力彪悍,經常擔任攻堅任務。此時張英傑和王德一已經起義,與主力軍會合後計劃奪取武都。此時甘南起義軍有十萬之眾。聲勢浩大的起義,引起了國民黨的震驚,蔣介石調集五十九師、七師、十二師、暫編十五師,以及馬步芳的騎兵一團、步兵二團向起義軍瘋狂進攻。十萬農民起義軍在裝備精良的敵人面前沒有絲毫勝算,只好放棄攻佔武都的計劃。

6月上旬,各路義軍會師武都草川崖,成立“西北各民族抗日義勇軍”,張英傑任總司令,王仲甲為副總司令,劉鳴為總參謀長。此時起義軍有漢、藏、回、東鄉等各族將士8萬餘人,編為十路軍,肋巴佛任洮岷路藏兵司令。會議決定兵分三路,向延安進發。王仲甲、郭化如為右路,張英傑為左路,肋巴佛、肖煥章、劉鳴為中路。會後,起義軍由於沒有正確的領導,內部又不和,武器彈藥給養也不足。國民黨派50個團,又有蘭州空軍派飛機掃射助戰,地方保安部隊配合圍追堵截,起義最終失敗。這次起義,歷時達7個月之久,有20多個縣的七、八個民族參加,人數最多時達10萬以上,是具有民族聯合陣線性質的起義。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撼動了國民黨在甘肅的統治,牽制了國民黨軍隊對陝甘寧邊區的封鎖與進攻,客觀上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戰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及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貢獻。

肋巴佛的烈士證

勒巴佛帶領起義軍退回臨潭。國民黨五十師在臨潭、卓尼瘋狂圍剿、搜捕殺害起義骨幹,汪鼎臣等3000餘名革命先烈慘遭殺害。肋巴佛在臨潭、卓尼無法立足,在群眾掩護下轉赴夏河活動。後來形勢日趨惡化,在夏河也不能立足,只好投奔寧夏友人范新民處避難。1946年5月,肋巴佛返回臨夏和政縣,聽說岷縣、渭源等地有地下黨在活動,便於年底去渭源,經夏尚忠、李永發介紹與中共隴右工委領導人高健君、萬良才等人會面。肋巴佛嚮往共產黨,認識到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實現救國救民的願望,他積極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由高健君、牙含章二人介紹,肋巴佛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7年6月,隴右工委決定派肋巴佛赴延安學習和彙報工作,途徑平涼安國鎮三十墩時,不幸遇車禍遇難。31歲的生命就此停住,一個年輕的生命光榮的獻身於共產主義事業,獻身於為人民謀幸福的康庄大道上。隴原為此悲慟,洮水為此嗚咽!黨組織秘密將他埋葬在平涼安國鎮十三墩南壕,沒有墓碑,僅用一塊青磚做標記。

1981年9月在甘肅省委召開的“甘南農民起義座談會”上,第一次公開肋巴佛遇難的消息,對肋巴佛的歷史功績做出來客觀的評價,同時追認他為烈士。肋巴佛以宗教領袖活佛身份,高舉義旗,率領藏漢僧俗群眾反抗國民黨的暴政,後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在我國現代史上是很少見的。甘肅各族群眾稱讚他是“愛黨愛民的典範,民族團結的楷模。

臨潭縣冶力關“甘南農民起義領袖肋巴佛烈士紀念館”

為紀念這位傑出的起義領袖,1987年甘南州卓尼縣在古雅川山上修建了“肋巴佛烈士紀念亭”;1989年甘肅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肋巴佛傳》。同年甘肅電視台攝製了電視連續劇《肋巴佛傳奇》;2008年,甘南州臨潭縣在冶力關鎮修建了“甘南農民起義領袖肋巴佛烈士紀念館”;2009年,臨夏州和政縣松鳴鎮修建了“肋巴佛革命紀念館”。同年肋巴佛被評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感動甘肅人物”。現在甘肅省所有的紀念肋巴佛的紀念碑、紀念亭、紀念館都成為甘肅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黨史教育基地。

岷山不墨千秋畫,洮水無弦萬古琴。活佛仁愛遍隴原,烈士英名垂青史!”巍峨的岷山會記住您,日夜奔流的洮河會記住你,隴原兒女更不會忘記您!在您精神的感召下,中華民族的復興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