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懷海禪師和《百丈清規》

百丈山懷海禪師悟道因緣

  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福州長樂(今福州東南)人,俗姓王。幼年即從西山慧照和尚出家,後到衡山法朝律師處受具足戒。聽說馬祖道一禪師在江西傳法,遂前往投師參學,與當時的西堂智藏、南泉普願,並為馬祖座下的三大入室弟子。

  有一天,懷海禪師陪同馬祖在野外行腳。這時恰好有一群野鴨子從附近飛過。馬祖問:“是甚麼?”

  懷海禪師道:“野鴨子。”

  馬祖問:“甚處去也?”

  懷海禪師道:“飛過去也。”

  馬祖突然轉過身,使勁地擰懷海禪師的鼻子。懷海禪師疼得失聲大叫。

  馬祖道:“又道飛過去也!”

  懷海禪師言下恍然大悟。

  事後,懷海禪師回到侍者寮,悲傷地大哭起來。

  同寮見他這個樣子,便問:“汝億父母耶?”

  懷海禪師道:“無。”

  同寮又問:“被人罵耶?”

  懷海禪師道:“無。”

  同寮道:“哭作甚麼?”

  懷海禪師道:“我鼻孔被大師扭得痛不徹。”

  同寮問:“有甚因緣不契?”

  懷海禪師道:“汝問取和尚去。”

  於是,同寮來到方丈室問馬祖:“海侍者有何因緣不契,在寮中哭。告(請)和尚為某甲說。”

  馬大師道:“是伊會也(他已經開悟了)。汝自問取他。”

  同寮重新回到寮房,說:“和尚道汝會也,教我自問汝。”

  懷海禪師於是呵呵大笑起來。同寮感到莫名其妙,問道:“適來(剛才)哭,如今為甚卻笑?”

  懷海禪師道:“適來哭,如今笑。”

  同寮聽了罔然不知所以。

  第二天,馬祖升堂說法。大眾才集在一起,懷海禪師卻走出來,把馬祖的座席捲走了。馬祖於是下座,回到方丈室。懷海禪師也跟着進去了。

  馬祖問:“我適來未曾說話,汝為甚便卷卻席?”

  懷海禪師道:“昨日被和尚扭得鼻頭痛。”

  馬祖問:“汝昨日向甚處留心?”

  懷海禪師道:“鼻頭今日又不痛也。”

  馬祖道:“汝深明昨日事。”

  懷海禪師遂作禮而退。

  又有一天,懷海禪師再參馬祖,侍立在馬祖身邊。馬祖拿起繩床邊的拂子,高高擎起。

  懷海禪師問:“即此用,離此用?”

  馬祖於是將拂子放回原處。

  過了一會兒,馬祖問:“汝向後開兩片皮,將何為人(你今後開口說法,將如何教人)?”

  懷海禪師也擎起繩床邊的拂子。

  馬祖道:“即此用,離此用?”

  懷海禪師聽了,也將拂子放回原地。

  這時,馬祖忽然振威一喝。這一喝如此厲害,直震得懷海禪師三日耳聾!

  上述兩則公案,極富戲劇性,充滿了禪機。千百年來,它們一直在禪林中傳頌着,成為參禪者參究的主要話頭之一。

  馬祖入寂後,懷海禪師曾一度住在石門山馬祖塔旁隱修。後應信眾邀請,來到洪州新吳(今江西奉新縣)大雄山駐錫傳禪。一時,四方衲子,爭相參禮。因為此山高峻,人稱百丈山,所以懷海禪師也就被稱為百丈和尚,或者百丈懷海

  百丈禪師入滅於元和九年(814)春秋六十五歲。其著名的得法弟子有黃檗希運、溈山靈祐等。百丈禪師生前所創立的農禪並重的叢林生活制度和清規(百丈清規),對中國禪宗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百丈禪師制定的《百丈清規》是中國禪宗的一面旗幟,主要精神是: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留眾以老成為真情。執事以盡心為有功。

語言以減少為直截。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老死以無常為警策。佛事以精嚴為切實。

待客以至誠為供養。山門以耆舊為莊嚴。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處眾以謙恭為有理。

遇險以不亂為定力。濟物以慈悲為根本。